2017年佳木斯大学学科教学(地理)之人文地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麦金德“心脏地带”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麦金德是英国牛津大学的地理学教授,其政治地理学的代表作为《历史地理的枢纽》。
(1)其学说的主要内容有:
①研究的出发点是政治组织的特定地域,指出在内陆生存的人具有内陆的偏向,他认为东欧和中亚部分是心脏地带,其外侧为渐移地带。
②提出陆权优势论,认为当时内陆偏向强的民族是俄罗斯的斯拉夫民族,海洋偏向强的民族是以英国、美国为中心的盎格鲁一撒克逊族。
,谁统治了东欧谁就主宰了心脏地带; 谁主宰了心脏地③提出了有关世界战略形势的“名言”
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 谁能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世界岛是指以欧亚大陆为中心,包括非洲和大洋洲陆地集中的部分。
(2)意义
①进步性
对国际战略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20世纪的前半叶他的理论成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分析问题、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②局限性
有人批评他过于强调陆心的重要性与潜力,忽视了空军的作用,甚至认为是为法西斯德国侵略扩张提供依据。
2. 地理学动态观察世界的途径有哪些
【答案】地理学动态观察世界的途径有以下几点:
(1)地方的综合
地方是研究过程和现象之间复杂关系的天然实验室。地理学长期的传统是试图了解小同过程和现象如何在各区域和地方间相互作用,了解这些相互作用如何赋予地方以独特的性质。
(2)地方之间的相互依赖
地方的特性不仅取决于其内部现象和过程,也依靠来自别处的人流、物流和思想流,从而导致地方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了解这些流及其对各地方的影响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焦点。
(3)尺度间的相互依赖性
地理学关注空间和时间两种尺度,重视从全球到地方的空间尺度。改变分析的空间尺度能深入了解地理过程和现象,了解这些过程和现象在不同尺度上是如何相互联系的,能最大限度地表现某现象变化的尺度,能提供认识其形成机理、过程和性质的重要线索。
3. 简述人口迁移的空间行为规律。
【答案】美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通过分析英国等欧洲国家19世纪后期的人口迁移趋势,提出了七条迁移法则,分别是:
(1)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大都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即人口机械增长)的结果,相对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不大重要。
(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移民有从乡村到集镇,从集镇到小城市,从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迁移倾向。即“工商业中心(城市)吸引周围乡镇的居民迁入,因此而留下的空缺则由更远处乡村居民所填补,如此反复逐步影响到遥远的村落”。
(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从源地向目的地的任何迁移都会有一个从目的地“返回”源地的补偿流。
(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
(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6)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
(7)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4. 上海市的农业分布自近郊至远郊为蔬菜带,花卉带,乳奶带,棉粮带,这是何种区位理论
【答案】(1)这是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布局的理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2)杜能农业圈结构
第一圈是自由式农业圈
为距离城市最近的农业地带,主要种植或生产易腐难运的作物或产品,如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小便运输的果品(如草毒等)、鲜奶等。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
第二圈是林业圈
生产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性角度考虑必须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
第三圈是轮作式农业圈
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马铃薯区、大麦区、首蓓区、黑麦区、碗豆区、黑麦区)轮作。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
第四圈是谷草式农业圈
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五、六区为牧草,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地。全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
第五圈是三圃式农业圈
此圈是距城市最远、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
,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黑麦区、大麦区、休闲区)
本圈全部耕地中仅有24%为谷物种植面积。
第六圈是畜牧业圈
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51^-80km处。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
二、论述题
5. 评述和比较环境决定论、可能论和和谐论三种人地关系的主要观点
【答案】(1)地理环境决定论
①基本观点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种典型的必然论人地观,把自然环境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原因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认为人类社会活动都是地理环境的必然结果。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孟德斯鸡、英国巴克尔、德国的拉采尔等。
a. 法国的孟德斯鸡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强调气候对制定法律的影响,提出了“气候决定人生”的观点。认为人类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各民族的政治制度,首先是由气候的特殊性决定的。
b. 英国巴克尔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认为气候不仅刺激人或使人衰弱,也对人的下作与能力的坚定性产生影响,气候等地理因素对人类劳动的性质、思想和性格的形成,宗教的产生和存在,民族富裕程度起决定作用。
c. 德国拉采尔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把人说成是地理环境的产物,认为人和生物一样,他的活动、发展和分布受环境的严格限制。
②评论:环境决定论思想尽管流行时间较长,但是这个理论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忽视各种因素之间复杂关系,因此从20世纪30年代始遭到许多批判,影响大为削弱。地理学家认识到,不同地域的人类社会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也受到社会、历史诸因素的影响,地理环境并不起决定性的影响。
(2)可能论
①观点:可能论也称或然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这种思想是法国地理学白兰士于20世纪初提出的。他认为,在人地关系中,人是积极的力量,不能用环境控制来解释一切人生事实; 一定的自然条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
②评论: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地理学界,可能论的思想中在研究人地关系方面获得较多的支持者。他们认为,在人地关系中,不应忽视自然环境的影响,在许多文化现象中,自然环境
留下深刻的影响。可是,文化遗产在影响人的行为方面,其作用的重要性不亚于自然环境的影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