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社会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性别认同

【答案】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即对自己在生物学特性上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一个分类。完整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性别同一性,二是性别恒常性。性别同一性是指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即个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在3岁左右就能达到性别的同一性。性别恒常性是指对一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性别恒常性又包括性别的时间恒常性、性别的情境恒常性、性别的非动机性。

2. 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其内容涉及社会和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传统观点认为社会化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在学术界则主张终身社会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称再社会化。

3. 自验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答案】自验预言是指个人对自己(或别人对自己)所预期的,常在自己以后行为结果中应验的现象。此现象的含意是,事先预期什么,事后将得到些什么;自己的行为将验证自己的预言。即所有的情境定义,不论其本身是否合理,但对于持有该定义的人而言,都必然会对应着一种行动趋向,并且人们会在一定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行动。自验预言的发生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预言本身必须获得广泛的深度认可,二是缺乏有目的的制度控制,从而使预言“合理性”的基础不会被专门的有目的的制度所摧毁。自验预言经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

4. 人际距离

【答案】人际距离是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交往接触时所保持的相互间的客观距离。其类型包括亲密距离、亲近距离、交际距离、大众距离等。其影响因素包括:交往双方的相近性、个性互补性、外貌和个性品质的吸引力、个人能力专长、交往的频率、性别、交往的环境等。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之间的情感倾向性和行为倾向性,体现了人际交往中双方的亲密程度,可以进行客观的观察和测量。霍尔(E.T.Hall )把各种交往距离用英尺加以表示。

二、简答题

5. 内外群体的区分会带来什么心理效应?

【答案】(1)内外区隔与内群体偏私效应

当人们将自己界定为某些群体成员时会对该群体做出积极的评价。在与外群体的比较中,积极的社会认同使得本群体成员更加偏好和积极看待自己所属的群体。

(2)内群体成员典型性效应

当个体经过自我类别化,建立了与群体的心理联系之后,往往以为自己具备内群体成员的典型特征,也认为其他内群体成员与自己一样,具有典型的内群体成员特征。人们倾向认为自己是内群体的代表,即“自我刻板印象化”(self-stereotyping )。

自我刻板印象会约束个体做出更加符合群体规范的行为,强化社会身份认同;也会使原本只有比较薄弱的社会真实性基础的刻板印象,逐渐演化为社会实际状况,即导致“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的出现。

内群体成员典型性效应也会使一些人对群体内的某些代表寄予特殊的希望,而忽略了这些代表的真正代表性。而代表们也会感到心理压力很大,身负重任。

(3)外群体同质性效应

外群体同质性效应是因为对内群体成员的特性更清楚,而相对较少了解外群体成员,当判断个性特征时,由于社会认同的缘故,人们倾向于认为外群体成员比内群体成员之间彼此更相似。

,并且当内群体规模较大时,这种效应当内部群体和外群体是持久真实的群体(不是实验室中的)

最强烈。

对内群体的认同,除了会增强内聚力之外,也会产生自我刻板印象和对他人的刻板印象以及一些偏私。

6. 如何理解内隐社会认知?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案】(1)内隐社会认知

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cognition)是指个体不能回忆或未意识到的过去的某些经验却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具有潜在影响的认知现象,即个体的无意识成分参与了其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

(2)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

内隐社会认知是个体无法意识到的、自动化的操作过程,不能用自我报告法、内省法等直接方法进行测量,而要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

①反应时法

此方法是根据被试完成判断任务的反应时差异来考察内隐社会认知效应。

②词干补笔法

先让被试学习一列单词,然后给被试提供单词的缺笔词,要求被试把心中首先想到的单词填出来。

③投射法

投射是个体把自己的心理特征无意识地反应在对事物的解释之中的心理倾向。它常常要求被

试根据模棱两可的刺激进行联想性描述。

④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 )是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新范式。

7. 试述教育社会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答案】(1)20世纪30年代普莱西(S.L.Pressey )首先将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引进教育心理学 ①教育心理学创始于19世纪80年代,以高尔顿的第一次心理测验和艾宾浩斯发表的关于记忆的研究为标志。

②20世纪早期,教育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桑代克。但桑代克及后来的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只考虑学生学习过程本身,不考虑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

③1908年,社会心理学诞生。1924年,F. 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得到学术界广泛承认,但仍未能在教育界引起重视。教育心理学家感兴趣的仍是教学方法、教育测量和评价。

④20世纪30年代,教育心理学开始关注社会因素。1933年普莱西首先在其《心理学与新教育》中列入“儿童与青少年的社会心理学”一章,第一次用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教育过程,但并没有得到重视。

(2)20世纪50年代社会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重视

①20世纪40年代,不少人批评教育心理学只研究个体心理,忽视了个体行为的社会方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对儿童发展的纵向研究结果促使许多教育心理学家研究社会心理及人格变量。

②20世纪50年代,教育中的社会心理因素已经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1950年,克隆巴赫(L.J.Cronbach )教育心理学文章的发表代表着运用社会心理学来研究教育问题的趋势。《教学群体动力学:教与学的社会心理学》

(1959)是第一部关于课堂学习的社会心理学专著。至此,教育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已经呼之欲出。

③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的升空引起美国教育界的震惊,于是人们放弃了社会心理学方面,回到原来对学习的实验研究中去。此后,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占据了统治地位。

④20世纪70年代,许多美国人认为50、60年代的教学改革失败了,于是对教育活动的一些社会性问题又重新重视起来。

(3)20世纪70年代教育社会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①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又重新回到重视教育过程中的社会性问题的路上,教育社会心理学再次崛起。与之相关的两个起促进作用的事件:①美国政府的反贫困运动;②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的研究。

②1969年,盖泽尔斯(J.W.Getzels )在第二版《社会心理学手册》中正式提出“教育社会心理学”这一学科名称。这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心理学产生的标志。盖泽尔斯在文章中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社会心理学的框架和内容。

③此后,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更加全面、深入,更注重实际的应用性。以后的10年中,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