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社会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自验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答案】自验预言是指个人对自己(或别人对自己)所预期的,常在自己以后行为结果中应验的现象。此现象的含意是,事先预期什么,事后将得到些什么;自己的行为将验证自己的预言。即所有的情境定义,不论其本身是否合理,但对于持有该定义的人而言,都必然会对应着一种行动趋向,并且人们会在一定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行动。自验预言的发生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预言本身必须获得广泛的深度认可,二是缺乏有目的的制度控制,从而使预言“合理性”的基础不会被专门的有目的的制度所摧毁。自验预言经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
2. 去个性化
【答案】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中因丧失个性特征、自我理性和责任意识而表现出来的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无理智状态。此概念由费斯廷杰于1952年提出。它可使人处于个性化状态的原因有:①匿名性。在临时聚成的群体中,个人的身份特征不为他人所知,行为上的约束力减少。②责任感丧失。在集群情境下,个人往往把行为后果推卸到群体身上,不像平日单独行动时那样考虑自己的责任。③情绪感染。由于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变弱,表现出与其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④极端自我卷入后暂时的心理活动高度集中于外界事物。⑤药物、酒精或催眠等。
3. 参照群体
【答案】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以其信念、态度及价值观念作为评价、规范自身及他人行为标准的群体。它是个体思想行为的参照系统,由美国心理学家海曼最早提出。个体常采用该群体的规范和价值标准作为自己态度与信念的基础和行动标准。参照群体可以是个体所属的家庭、学校、宗教及经济等群体,也可以是他不属于的或想象中的群体。它对个体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对于有负面影响的参照群体,个体不但不认同,还要以该团体的价值、
态度作为警惕与激励因素。每个人都有他的参照群体,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它的影响下完成的。
4. 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其内容涉及社会和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传统观点认为社会化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在学术界则主张终身社会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对个体重新
进行社会化的过程称再社会化。
二、多项选择题
5. 从众的功能有( )。
A. 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
B. 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
C. 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是按照个体本意做出的,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
D. 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
【答案】AB
6. 合作学习的关键特征包括( )。
A. 小组成员是异质的
B. 小组的学习任务通常是掌握性的或项目性的
C. 行为规则是成员间相互帮助
D. 奖励制度是使成员平等分享小组所获得的奖励
【答案】ABCD
7.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有( )。
A. 保护被试的原则
B. 被试退出研究的自由的原则
C. 不得和被试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的原则
D. 征得被试同意的原则
【答案】ABCD
【解析】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包括:①在制定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②不得和被试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③研究前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被试的同意;④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的措施;⑤被试有退出研究的自由;⑥对被试的资料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同意。
8. 影响归因的原因主要包括( )。
A. 行动者一观察者因素
B. 时间因素
C. 观察者的空间位置
D. 性别因素
【答案】ABC
【解析】影响归因的原因包括: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观察位置、时间因素。行动者一观察者因素属于社会视角因素。
9. 爱情的特点包括( )。
A. 是在男人和女人之间发生的,狭义的爱情专指异性恋
B. 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
C. 爱情有其生理基础,不是纯粹的精神之恋
D. 爱情是个体心理发展到相对成熟时产生的
【答案】ABCD
【解析】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其特点包括:①相异性,爱情一般是在异性之间产生的,狭义的爱情专指异性恋,不含同性恋;②成熟性,爱情是在个体身心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幼儿没有爱情体验;③高级性,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④生理性,爱情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不是纯粹的精神上的依恋;⑤利他性,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衡量一个人对异性有无爱情、强度如何,可以通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这个指标来衡量。
10.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的因素包括( )。
A. 移情能力
B. 利他技能
C. 助人的榜样
D. 内疚
【答案】ABCD
【解析】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的因素包括:良好的气候及环境、助人行为的榜样、与利他者相似的人(特别是态度与价值观相似)、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有吸引力的人、个体做错了事感到内疚时、个体心情愉悦、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利他技能等。
11.下列哪些选项是导致决策失误的群体思维表现?( )
A. 合理化
B. 从众压力
C. 自我压抑
D. 统一错觉
【答案】ABCD
【解析】导致决策失误的群体思维的表现包括无懈可击错觉、合理化、对群体的道德深信不疑、对对手的看法刻板化、从众压力、自我压抑、统一错觉、思想警卫等。
12.目标手段相互依赖是指( )。
A. 个体行为的目标或手段与他人行为目标与手段间如存在相互依赖关系,他们之间就会产生相互作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