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社会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自验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答案】自验预言是指个人对自己(或别人对自己)所预期的,常在自己以后行为结果中应验的现象。此现象的含意是,事先预期什么,事后将得到些什么;自己的行为将验证自己的预言。即所有的情境定义,不论其本身是否合理,但对于持有该定义的人而言,都必然会对应着一种行动趋向,并且人们会在一定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行动。自验预言的发生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预言本身必须获得广泛的深度认可,二是缺乏有目的的制度控制,从而使预言“合理性”的基础不会被专门的有目的的制度所摧毁。自验预言经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
2. 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其内容涉及社会和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传统观点认为社会化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在学术界则主张终身社会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称再社会化。
3. 人际距离
【答案】人际距离是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交往接触时所保持的相互间的客观距离。其类型包括亲密距离、亲近距离、交际距离、大众距离等。其影响因素包括:交往双方的相近性、个性互补性、外貌和个性品质的吸引力、个人能力专长、交往的频率、性别、交往的环境等。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之间的情感倾向性和行为倾向性,体现了人际交往中双方的亲密程度,可以进行客观的观察和测量。霍尔(E.T.Hall )把各种交往距离用英尺加以表示。
4. 应激
【答案】应激也被译为“压力”,是指有机体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威胁时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的身心紧张状态,可见于人类及其他高等脊椎动物。从不同的角度,人们对应激存在不同的解释。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认为,生物的应激是身体对加于它的任何要求的非特异反应,是通过特殊的综合征(一般适应综台征)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包括生物系统内非特异地被引起的所有变化。心理学家认为,生理学的应激观不够全面和完整,它还包括心理方面,是个体的整体反应,可指:①造成紧张的刺激物,即塞里称的应激源;②紧张状态本身,即特殊的身心紧张状态;③对应激源的生理和心理反应。适度的紧张对人有益,过强过久的紧张不仅会损害人的学习与工作,而且
会威胁人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疾病。因此,应激这一涉及健康和生命的重要课题,要求人们采用多学科结合的途径加以探讨与解决。
二、简答题
5. 夫妻心理冲突的原因和表现形式是什么?应该如何调节这些冲突?
【答案】(1)夫妻心理冲突的原因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夫妻心理冲突的表现形式参见本章笔记。
(3)调节夫妻心理冲突的途径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珍惜夫妻间的感情,满足彼此的需要,分担彼此的重担。
②聆听自己和对方的心声,使对方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对方的聆听和了解远比辩赢一个观点重要。
③两人之间要达成共识。即使两人的差异仍然存在,也需要谨慎说明不同的观点,然后达成共识。双方都有权利保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能因为有一方不同意另一方的看法,或者做法不同,就说对方不对。
④两人圆满化解一个冲突后,要彼此肯定一番。赞美对方的某些特质,可使两人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且在冲突的过程中仍使你觉得受到重视,进而增进了夫妻间的感情。
6. 什么是领导?哪些人是领导者?什么样的人更可能成为领导者?
【答案】(1)领导(leadership )是领导者影响属下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是领导者与属下个人或群体之间的关系;是制定目标并且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施加影响的过程。
(2)领导者(Leader )是在群体中处于法定或实际的领导地位,力图影响群体行为的人。领导者所具有的特点如下:
①领导者是所在群体的成员,但其权利地位高于其他成员,对下属具有影响权力。
②领导者是群体的带头人,具有正确地辨明前进方向和制定行动路线的作用。
③领导者是群体的带动者和激发者,按照适当的方式组织成员,促进和引导他们朝特定方向前进。
④领导者是理念、价值和行为方式的创新者。
7. 当一个应激生活事件发生后,为什么常常会发生疾病?
【答案】应激生活事件是需要个体进行调整和适应的外部事件。个体可以成功地适应一些事件,而有些事件却会引起心理和生理的应激,久而久之形成某种疾病。
(1)应激生活事件与随后发生的疾病之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拉赫认为这个过程包括过去的经验、心理防御能力、生理反应、应对能力、疾病行为五个重要的因素。
(2)—些研究者认为机体较易得病的人在生活事件发生后得病的可能性增加,而有较强的应对能力、社交能力及有较强的社会支持系统的人得病的可能性则减小。
(3)大多数研究者关于应激生活事件与疾病的共识
①对生活事件所产生的影响的理解只有在社会和心理的背景下进行。这个背景包含着减轻生活事件的不良影响的因素,也可能包含着增加生活事件不良影响的因素。
②应激生活事件的长期后果并不一定是消极的。
③如果要评价应激生活事件的后果,应该了解个体寻求医疗帮助的特点。
8. 试对相应推断理论、三度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进行比较和评述。
【答案】(1)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
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the theory of correspondent inferences)扩充和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
①了解行动意图
一个人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如果能够知道其行为的真正目的,那么对于其个性的推断就会更有把握。在评定行动者的企图时,需要充分利用有关行动者的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信息。只有与行动意图有关的行为后果,才能用来推断行动者的人格特质。
②推断个性本质
从行动者意图推断其个性本质的过程中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
a. 社会赞许性(social desirability)。“社会赞许”是指某一行为是社会一般人所希望、期待、接受的。大多数人越喜欢的行为,其社会赞许性也越高。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特质;而行为的社会赞许性越小,本质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
b. 非共同性效应(noncommon effects)。非共同性(或称独特性)是推断个性本质的重要因素。行为中的非共同性因素越少,相应推断的可靠性越高。
c. 选择自由性(freedom of choice)。如果某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那么其行为与其态度就是很可能是一致的;否则就难于做出相应推断。
(2)凯利的三度理论
三度理论(the cube theory)是对海德归因理论的又一次扩充和发展。
①理论要点
a. 归因过程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存在)、行动者(人)以及所处关系或情境。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称为三度理论,遵循的总原则是协变性原则。
b.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
第一,区别性,针对客观刺激物,即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第二,一贯性,针对情境,即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做相同的反应。 第三,一致性,针对人,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
c. 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对人的行为做出相对正确的归因。如表所示:
表 三种行为信息的协变与归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