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313历史学专业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水经注》
【答案】《水经注》是北魏哪道元所撰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为东汉桑钦撰,记载全国水道137条,每条水撰为一篇,记其源流和所经地方。郦道元为之作注,作了20倍于原书的补充和发展,自成巨著。全书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补以支流小水共1252条,逐一探求源流,述其变迁,又详记所经地区、山陵、原隰、城邑、关津的地理、历史情况,以及名胜古迹等,对有关史事多所考证。《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理名著,文笔生动流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 空印案
“空印”【答案】空印案是指明太祖惩治地方财政人员持空印账册到户部结算钱谷的重大案件。
指预先盖好官印的空白账册。按照制度,每年各省(布政使司)下至地方府州县均需派遣计吏赴户部,呈报财政收支账目及钱谷等各项数字,户部审覆稍有出入,即驳回令重造账册,计吏为免于往返奔走,即带有空印账册,遇部驳即随时重新填报,此法作为权宜之务,习以为常,但是明太祖得知后勃然大怒,认为官员串通作弊,下令各地方衙门主印长吏及署字签名者一律处死,佐贰官杖百戍边。
3. 一条鞭法
【答案】一条鞭法是指明后期改革赋役制度的措施,即总括省府州县之赋役,并为一条,量地计丁,一条审编,一条科征,一条解运,一归于田。明朝中期,大量田地迅速向地主手中集中,商品经济在迅速发展。万历年间,张居正主持改革,将一条鞭法推行全国。清初承明制,继续推行一条鞭法。雍正年间在此基础上正式改行摊丁入亩。一条鞭法将力役部分推入田赋,加强了力役由户丁转向土地的趋势,同时,折银制度和雇役制度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此外,由于赋税折银征收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起了促进作用,从而更加繁荣了城乡经济。一条鞭法改变了历代赋和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简化了赋役制度,标志着赋税由实物位主向货币为主、征收种类又繁杂向简单的转变。
4. 南戏
【答案】南戏是指宋元及明初流行于南方的戏曲艺术。经由南曲腔调演唱的温州杂剧等地方戏发展而成,亦称传奇、戏文。出现在宋杂剧脚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
基础上形成。它是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兴艺术样式。著名的“四大传奇”,是《荆钗记》、《拜月亭》、《杀狗记》和《白兔记》。而元末温州高明的《琵琶记》,则被推崇为“南戏之祖”。
5. 道家
【答案】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它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四大派。
6. 《乐府诗》
【答案】《乐府诗》又称《乐府》是指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官署所采集和创作的诗歌。也是由乐府采集民间诗歌选编配乐而成的诗集,内容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平陵东》、《思悲翁》、《东门行》、《有所思》、《陌上桑》等,分别反映了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繁重徭役、横征暴敛的不满,反映了妇女不幸的命运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等。汉乐府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7. 谶纬之学
【答案】谶纬之学是指流行于西汉末和东汉时的一种神学迷信学说。“谶”,是指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宗教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又分为符截、图饿等。“纬”,是指方式化的儒生编集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相对于“经”而言的。该学说主要以《易经》中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和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根据,为巩固统治或改朝换代提供天命上的根据。王莽利用此“改制”。东汉光武帝用此作根据中兴汉朝。东汉章帝集白虎观会议,写成《白虎通义》,使儒学神秘化,谶纬学也更为发展,尊为秘经。至东汉末年,这一学说才逐渐衰落。
8. 郑州商城
【答案】郑州商城是指商代中期都城遗址。遗址位于郑州市区,平面呈长方形,四周有夯筑的城墙,周长7公里。墙基最宽处达32米,地面上残留最高约5米左右。在城门东北部近40万平方米的较高地带,有数十座夯土台基建筑遗存,应是贵族居住的宫殿区。郑州商城内出土数以万计的文物,其中最珍贵者如玉戈、玉铲、玉璋、玛瑙等玉器,反映了制玉工艺相当高的水平。在宫殿区附近,还发现了与祭祀有关的遗存。在城外有居民区、墓葬区和手工业作坊区,其中手工作坊包括铸铜、制陶、制骨等。这座城邑始建于商代早期,沿用时间较长,应是商王国的首都或别都。
9. 向戌弭兵
【答案】春秋时期由宋国发起的倡导停战、结盟的运动。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发起的弭兵之会,晋、楚、齐、秦、鲁、宋、郑等十四国诸侯会于宋,确认晋、楚两国为盟主; 又商定齐、秦两国不作为从属国看待; 其他原从属于晋、楚的较小诸侯国今后要互朝晋、楚两大国,并承担晋、楚两国给予的义务。这次会盟之后,晋、楚之间四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其他国家间的战争也比较少。
10.变文
【答案】变文是指唐代通俗文学形式之一。唐代佛教宣讲经文,以普通人为对象即俗讲。主要以讲唱佛经故事为主,其文字脚本便被称为“变文”。“变文”简称“变”,即变异; “文”则是把正式的经义,演变为文的意思。由于这种形式生动活泼,故很快从最初只讲唱佛经故事,发展到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当代人物传记等,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其对当时的传奇小说、后来的宋人话本以及民间的弹词说唱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简答题
11.简述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答案】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有:
(1)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①推恩令
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在王国范围再行分封为侯国。
②左官律
汉武帝推行“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
③“附益法”
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结党营私。
④打击地方豪强
迁徙豪强; 任用酷吏诛杀豪强; 分全国为十三部(州),设刺史按“六条问事”。
⑤作用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地方豪强势力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中央政权加强了地方的控制。
(2)加强中央集权
①限制相权。设“中朝”(或称内朝),由尚书、中书、侍中等组成,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逐渐成为执行政务机关。
②颁行新的选用官吏制度。除按军功爵位选拔官吏和“任子”、“赀选”郎官之外,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