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313历史学专业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永乐大典》
【答案】《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的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后,明成祖赐名《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借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全书22877卷,目录66卷,共11095册,3亿7千万字。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誊写副本一部,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两处。
2. 理藩院
【答案】理藩院是清代管理蒙、回、藏少数民族事务的机关。初为“蒙古衙门”,设承政、参政等官。崇德三年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隶属礼部。顺治十八年改为与六部同等。理藩院的设置最初是为了处理蒙古事务,随着清朝对西北、西南各地区统治的进一步加强,理藩院管理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到蒙古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具体管辖范围为内外蒙古、青海蒙古、新疆之额鲁特部、回部与西藏喇嘛所属各处。理藩院还掌管一部分属国及其他外国交往事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另成立了总理衙门,这部分事务始改归总理衙门管理。理藩院的设置,标志清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地区隶属关系的加强,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已深入到边区。光绪三十八年理藩院改为理藩部。
3. 淝水之战
【答案】淝水之战是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的重大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发生于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
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东晋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在此后数十年间再无外族侵略。
4. 王圻《续文献通考》
【答案】王圻《续文献通考》是明代他所作的《文献通考》的续编。王圻是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御史、陕西布政司参议,后辞官归里,专事著述。他收集史书、文集、奏疏、史评等,并加以考证成书,是对《文献通考》的重要补充。该书成书于1586年,共二百五十四卷,记事上起南宋嘉定年间,下至明万历初年,体例仿通考。与《文献通考》相比,增加了节义、书院、氏族、六书、道统、方外等六考,田赋考中增加了黄河、太湖、三江和河渠四个子目;国用考中增加了海运;学校考中增加了书院、义学。乾隆年间官修的《续文献通考》多取材于该书。
5. 胡服骑射
【答案】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赵武灵王所推行的军事和服饰改革。其主要措施有二:①把原来宽袍大袖的服装,改为胡人短装紧身服饰,束以皮带,穿皮靴,以适合马上训练、作战,其优点在于机动和灵活性; ②通过不同途径组建骑兵。赵武灵王通过此次改革,建立起强大的骑兵部队,在提升赵国军力的同时对中原国家军队的发展影响极大。自此以后,各国逐步以步骑兵代替了车兵而成为军队主力,骑兵才真正出现于中国历史上。
6. 二帝四王之乱
【答案】二帝四王之乱是指唐德宗建中三年十一月至贞元二年四月,李希烈、朱韬、田悦、王武後、李纳、朱低等发动的叛乱。藩镇之乱平息后,为分散成德镇的势力,唐德宗以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王武後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康日知为深、赵都团练观察使,以德、棣二州隶朱滔,令朱还范阳镇。朱滔、王武後因封赏不合己意,怨恨朝廷,魏博节度使田悦乘机派人以燕、赵、魏相依相存之势游说朱滔、王武後,于是形成三镇连兵反唐,推朱滔为盟主,又联络淄青镇李纳。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後称赵王、李纳称齐王,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接受朱滔等的劝进,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其后建中四年十一月,朱韬之兄朱低在长安称帝,国号秦,史称“二帝四王”。贞元元年朱滔病死,贞元二年李希烈被部将毒死,二帝四王之乱平息。
7. 《周髀算经》
【答案】《周髀算经》原名《周髀》是指西汉时期的天文历算著作。乃是算经的十书之一,大约成书于西汉中期,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算学著作,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在数学方面,其主要成就是介绍了勾股定理及其在测量上的应用以及怎样引用到天文计算。同时使用了相当复杂的分数算法和开平方法。还用竿标测日影以求日高,这部书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引用勾股定理的著作。
8. 周公东征
【答案】周公东征是指周公为平定东方三监叛乱而进行的征伐。周武王灭商两年后,因病去世。其子成王尚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辅政。管叔因企图继王位,对周公旦摄政极为不满,于是散布流言,并煽动蔡叔、霍叔,怂恿武庚及东方诸方国,以“周公将不利于孺子”为借口,公开叛乱。周公旦面对来自内外两方面的敌对势力,多方权衡,决定兴师东征。前后用了三年时间才平定了这次叛乱,杀掉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贬黯霍叔,又在洛水北岸修建锥邑,作为周的东都,以便于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周公东征使周朝的影响达到东海之滨,对于周王朝的巩固具有重大意义。
9. 庆历新政
【答案】庆历新政是在宋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一次变革,称之为“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欧阳修知谏院,富弼、韩琦相继进,范仲淹在宰相杜衍的支持下,推行新政,变法主张就是“陈十事”书:①明黜涉,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②抑侥幸,限制恩荫。③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办法,选择“经济之才”。④择长官,选好地方官。⑤均公田,这主要是均地方官员的收入。⑥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⑦修武备。⑧减徭役。⑨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⑩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其中除一项外,其余均被宋仁宗采纳,颁行全国,称为“庆历新政”。但变法主张触犯了一部分官僚的利益,引起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一年多时间,就宣告失败,说明北宋统治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
10.共和行政
【答案】共和行政又称周召共和,是指西周国人暴动后出现的过渡性政权形式。西周中期以后,周王朝逐渐趋于衰落。至周厉王,由于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于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周厉王被逐,朝政由召公、周公共管,史称“共和行政”。又厉王出逃后,由共国(今河南辉县)一位名叫“和”的国君(即共伯和)代行王政,故叫“共和行政”。十四年后,厉王在鼠去世,太子静即位,是为宣王,共和行政结束。从共和行政开始,中国的历史有了确切的纪年,是中国历史得以保证延续性的重要开端。
二、简答题
11.简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沿革变化。
【答案】在中国古代社会,赋税随着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各有其特点。
(1)先秦时期
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的雏形。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鲁国实行“初税亩”,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2)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封建国家把全国的平民编入户籍,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根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秦王朝时,赋税和兵徭繁重,导致短命而亡。汉初统治者吸取教训,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