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鲁东大学地理学综合之人文地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传统农业类型。
【答案】(1)传统农业的概念
传统农业是指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传统农业主要分为牧场农业、雨养农业及灌溉农业。
(2)传统农业类型传统农业有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和游牧业四种类型。
①旱作农业
旱作农业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和高原地区。它包括中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中南半岛的山地、丘陵地带,印度南部德干高原及西北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和西亚的一些地区,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俄罗斯泰加林南缘一些地区。该类型农作物中,小麦占重要地位,其次是谷子、高粱、玉米、大麦、大豆、甜薯、马铃薯。
②水稻农业
水稻是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的重要农作物,它喜高温潮湿。经过改良,它也可以扩大到暖温带和温带,只要有充足的水源就可以种植并获得高产。它的分布地区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与沿海地区。此外,还零星分布于地中海、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美洲的古巴、委内瑞拉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下游。
③地中海农业
地中海农业是在地中海气候这一特殊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农业类型。地中海气候位于温带大陆西岸,其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多雨。这里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旱的旱作农业气候有明显不同。地中海气候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周围地区。此外,还零星分布于美国的西海岸、智利中部、南非与澳大利亚南部沿海。
地中海农业区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大麦。
④游牧业
游牧业是在干旱地区放养食草动物的一种自给自足的农业类型。它分布于副热带和温带极其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这些地区地面植被极其稀疏,多是些草本植物和矮灌木,比较好的地方则是成片的草原。目前在欧、亚、非三洲,条件比较好的草原多已开垦为农田种植谷物,不好的草原和进行耕作风险大的地方,则用于放牧。
2. 试述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答案】布莱克人口转变模式有五个阶段:
高位静止阶段; 早期扩张阶段; 后期扩张阶段; 低位静止阶段; 减退阶段。这五个阶段各自有各
自的特点:
(1)在第一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这一阶段的时期处在中世纪及以前的漫长时期,其原因是当时生产力低下,生活水平低,再加上自然灾害和人为的战争以及瘟疫,使死亡率增高,人类抵抗这些灾害的能力有限。
(2)在第二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这一阶段发生在西欧各国的产业革命之后,当时生产力水平提高,身体素质也随之得到提高,人类抵抗各种灾害的能力加强,这使得死亡率开始下降,而出生率变动不大。
(3)在第三阶段死亡率进一步的降低,这一阶段社会快速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都在不断的提高,抵抗灾害的能力也在不断的加强,而此时的出生率仍处于高位,虽后期下降,但相对于第二阶段的死亡率下降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停滞,这样使人口大幅增长。
(4)在第四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下降至较低水平,使人口变动处于静止,但人口基数很大,在此阶段,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观点有所改变,使得出生率下降。
(5)在第五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负增长状态,在这一阶段,由于前几阶段的人们都步入老年,人口老年化,而人们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生育观点的改变,使得死亡率相对于出生率高。
3. 简述旅游资源的特征。
【答案】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独特性、变异性和永续性等特点。
(1)多样性
多样性表现在,既有自然的,又有人文的; 既有景观性的,又有文化性的; 既有古代遗存的,又有现代兴建的:既有实物性的,又有体察性的。
(2)独特性
独特性表现在,凡是旅游资源,都是有与旅游者通常的生活习俗、文化背景和居住环境不同之处,这种差异越大,对旅游者来说就越独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3)变异性
变异性表现在,某些事物在其存在之初并没有被作为旅游资源,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它成了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反之亦然。
(4)永续性
永续性表现在,大多数旅游资源具有无限重复利用和不断再生的特点,如作为旅游资源主体的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资源本身是旅游者带不走的,旅游者带走的只是对它们的各种印象和感受。只要保护得当,大多数旅游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而某些旅游资源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的再生。
4. 为什么说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
【答案】(1)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也是人文地理学重要
的理论基础。
(2)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于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在相当长的时期之内,地理学一直以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居主导地位,在人地关系研究中,大多注重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随着统一地理学思想的确认,现代地理学的人文化倾向愈益明显,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主体进行研究成为人地关系的主流,强调社会、文化等非物质因素成为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突出特点,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民族地理学、宗教地理学、犯罪地理学等新兴学科受到人文地理学者的关注。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必须以环境为基础,脱离了地,也就不能称其为地理学研究。人和地是矛盾的统一体,人文地理学需要用生态学的规律,主动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预测人类活动可能引起的变化和后果,在开发利用的同时优化人类的生态环境。
二、论述题
5.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
【答案】各个不同学科学者参与了对于人地关系的研究,他们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人地关系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对于人们更深刻了解人地关系提供了不同的思考方向,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类认识自然能力的提高,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也越来越客观真实,在指导实践方面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汤因比的“挑战与迎战”学说
汤因比研究的文明兴衰,实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成就及其兴衰,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他将客体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主体的人结合,并从其相互关系和彼此相互影响的力度来分析其挑战,为人地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韦伯介绍的是思想先变化,再改变生产与环境,是另一种人地关系,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新的人地关系的精神作用进行分析有所启发。
(3)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
人的生活方式不只是地理环境主宰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心理等许多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把对人类历史的研究与对人类生活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以地理环境为基础了解历史,在时间过程中研究人地关系。
6. 根据人文地理学文化扩散和文化区理论论述闽台文化区的形成及特点。
【答案】(1)形成:
①移民:闽台共同文化区形成的基础。
②文化传播:闽台共同文化区形成的基础。
a.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千万台湾的主要是闽南人,闽南语成为台湾的主要语言。b. 台湾的风情民俗与福建极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