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农学院农业经济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分析农产品期货市场回避风险功能与基本原理。
【答案】风险回避指市场中风险仄恶者采取一定措施来转移或分散因交易而面临的经济风险,尽可能减少因风险存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农产品期货市场回避风险的基本原理:期货市场回避风险功能的发挥是以套期保值交易作为手段的。某一特定商品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在同一时空内会受到相同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一般情况下两个市场的价格变动趋势相同。当期货合约临近交割期时,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趋于一致,_者的基差趋于零。两个市场在最终价格上的趋同性也使套期保值交易行之有效。
2. 你认为农业家庭经营演变的国际经验是什么?
【答案】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
(1)大量的旧式小农被消灭,剩下一些也不起主导作用;
(2)农民并没有被农业工人所取代,农业中占大多数的依然是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力的家庭农场,而这些家庭农场无论是在生产技术水平,还是在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主要发达国家的集体农场较少,家庭农场数量由多到少,规模由小到大,是主要的组织形式。社会主义国家在取消集体农场,采用家庭经营的组织方式后生产率提高。
几乎所有的文献都清楚地显示,家庭农场的效率高于而且优越于按其他劳动组合模式建立的农业生产组织。日前,集体农场在世界耕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在所有工业化国家几乎不存在,那些在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存在的集体农场的建立常常是非自愿的,而且其生存也往往取决于政府的各种补贴。研究表明集体农场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下。
3. 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并加以阐述。
【答案】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主要条件包括:
(1)生产力水平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条件
不同的农业产业结构是一定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到不同程度的产物。生产力的发展进程决定产业结构的发展进程。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差异进一步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地区差异。
(2)需求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就是生产的导向,也就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根据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来安排农业生产,可以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较为顺利地进入到流通和消费领域,并实现其价值增值。人们需求的多样性也使农业产业结构保持了多样性。
(3)地理环境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地理环境中一系列资源的组成特点、时空分布及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决定了各产业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决定了产业结构模式在地域上的差异性。
(4)劳动力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
没有农业劳动力的参与和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农业产业结构层次的提升。较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可以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形成一个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条件的高效的农业产业结构。
(5)资金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资金的配置和增长速度。
(6)科学技术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条件
①科学技术为提高农业各产业生产要素的功能和协作程度提供了依据和保证;
②科学技术进步加快了旧有农业产业部门的改造和新产业部门的建立;
③科技进步促使农业产业新格局的实现。
(7)农业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环境政策等,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4. 传统农业保护政策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不同阶段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答案】在乌拉圭回合之前,农业保护政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有:
(1)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
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等国的农业政策主要是通过立法设定较高的农产品进口关税,来保护本国农业和农民的利益。
(2)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各国在维持对农产品高关税政策的基础上,采取了各种措施对农业进行保护和支持,使农业保护主义不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不论是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个新的水平。
(3)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
二战后,西欧各国经济恢复并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农业劳动力,造成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滞缓,各国先后制定了保护和支持农业发展的法律,并根据这些法律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主要有农产品市场与价格政策、农业生产政策以及农业结构政策。
5. 何谓农业财政资金? 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的理论依据与原则是什么?
【答案】(1)农业财政资金的定义
农业财政资金是指国家财政预算中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农业财政资金既包括国家农业项目投入的农业资金,也包括用于农业的各种补贴、事业费等支出。
(2)农业财政投资的理论依据
①农业公共产品需要财政投资来提供
在农业生产中农业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在市场条件下,由于农业生产者的“搭便车”行为,会造成农业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或无效率。由政府财政投资来生产农业
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是一种有效的农业公共产品供给方式。
②农业生产的外部性需要财政投资来校正
农业具有较强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生产的边际社会收益大于农业生产的边际私人收益。农业生产者按照私人边际成本和私人边际收益的均衡点来生产,造成实际的农业生产量小于社会最优的农业生产量,形成市场失灵。需要政府投资来弥补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外部性,给农业生产者一定的财政补贴,以使农业生产量达到社会有效水平。
③农业持续发展需财政投资来支持与保护
农业生产高风险与低收益并存。工业化的过程中,在工农业不平等的贸易条件下,农业资本大量外流。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必须通过政府财政向农业投资,为农业的长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国际竞争中,需要国家财政对农业实施保护政策,以提高本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本国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的原则
①效率原则
效率原则是指财政部门对农业财政资金支出进行有效配置,使既定的资金产生最大的产出或效益。
农业财政资金监督成本较高,存在财政资金使用的低效或无效。农业财政资金的效率原则要求政府合理使用国家资金。不但农业财政支出讲求经济效率,而且要提高社会资金在农业中的使用效率,保证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生态效果,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②公平原则
政府应统筹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向和数量,协调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利益。政府须了解居民的真实需要,由公众选择所需要的公共产品,以减少公共产品生产的浪费,避免公共产品分配不公平。此外,公平原则并不是要求对财政资金进行平均分配。
③稳定原则
稳定原则包括:
a. 农业财政资金投入本身要根据农业发展的要求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率,不能忽高忽低,从而造成农业经济增长的波动;
b. 农业财政资金要成为农业经济波动的稳定器。
单靠市场的力量不能很好地实现农业经济稳定增长,需要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适度的干预,使分散的微观经济活动收敛于政府宏观经济日标。要通过政府财政收支变化实现农村充分就业,保证农村物价稳定,促进农业稳定增长。
④持续原则
持续原则首先要求农业财政资金投入要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资金的使用要考虑到通过提供公共产品、促进农业增长、培养税源,实现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进而实现农业财政支出的持续增长。
另外,在WTO 的框架下,政府各种农业财政资金的支出还必须遵守WTO 农业协议的有关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