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884国际关系综合之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认识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事实与理论?
【答案】(1)事实
事实是国际关系研究的基点。“科学是建立在事实上面的建筑物。”对国际关系学者来说,要进行成功的研究,就必须选择适宜的方法,而要选择适宜的方法,就必须对事实有基本的了解和恰当的认识。
①“事实”包括四层含义:真实存在的事情; 反映真实情况的信息; 通过相关信息被认为是真实存在的事情; 被证实的观察、观念,即经过科学研究被证实的事情。在这四层意思中,“真实存在”是最根本的一条,有了事情的存在,才可能有对事情的认识和反映事情的真实信息。
②把有关事实的概念应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中,就有了“国际关系事实”这一概念。这种事实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真实存在的事情,包括行为体本身,也包括行为体的言论、行动和意图。另一类是有关事实的文本,即观察者和研究者对于事实的描述和解释。这两类事实,后者是以前者为根本。
a. 国际关系事实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从事实的存在来说是客观的,但从人的主观意识的作用来说则又是主观的。国际关系事实的这种双重属性,决定它既具有可以观察的一面,又具有不可以观察的一面。可以观察的一面是指其外在现象,不可以观察的一面是指其内在意义。与这两种属性相对应,对事实的外在现象与内在意义都需要进行研究,只做一个方面的研究,不可能得出适宜的结论。
b. 对于事实的外在现象进行观察,研究者需要遵循的就是实证原则。在这个过程中,国际关系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需要遵循的原则是一致的,即要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尽可能实事求是。作为真实的事实是否存在,有怎样的形式、过程与影响,作为文本的事实是台与真实相符,研究者都需要观察与证实,而不能依靠主观想像。
c. 对于事实的内在意义,由于不能进行客观观察,不能通过感官来感知,因此原则上需要进行诊释。这种诊释的主要途径是对文本进行解释。尽管这种文本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行为体的内在意图,但这种东西并不能与行为体的观念画等号。实际上,当行为体宣示自己的意图时,他们所说出来的只是想说的话。“宣示”这种行为本身,亦有内在意图。从总体上来讲,研究事实的内在意义是一种主观活动,即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并基于研究者的“背景知识”进行判断。这种对于事实的理解与解释活动,可能是经由推论,也可能只是想象。
总之,国际关系事实既存在可以实证的一面,也存在不可以实证的一面。对于研究者来说,
根据事实的属性选择适宜的方法是成功的关键。以诊释的方法研究事实的可以观察的一面,以实证方法处理事实的不可以观察的一面,都是南辕北辙。
(2)理论
无论是进行实让研究还是诊释研究,从学理角度讲,都需要上升到理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互动现象,人们如果不能进行某种程度的理论化,就根本无法加以理解与解释。有了理论,人们对国际关系事实才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探讨国际关系理论的界定,“解释”是一个关键术语。从方法论的角度讲,把“解释”一词的含义区分为因果关系的解释与意义的诊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刚好对应于两种不同的研究和由此而得出的不同的理论。
①进行实证研究所得到的理论,作为对因果关系的解释,人们通常认为是可以进行证实或证伪的。这种理论产生于探求客观规律的过程之中。进行这样的研究,途径包括经验观察,也包括概念演绎。进行经验观察是为了描述现象之间的联系,以便发现规律。进行概念演绎是为了对规律进行解释,以便建立一套具有逻辑联系的命题。
浏览学界有关理论含义的讨论,可以看到,有较多学者认为理论是对变量间关系或规律的解释。就当代国际关系研究的主流理论来说,现实主义阐释的权力政治引起国际冲突,自由制度主义提出的相互依赖导致国际合作,都属于因果性解释。
②对于事实的不可以观察的一而进行研究,即对意义进行诌释,所得到的理论是不能证实或证伪的。在这种理论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假定就是人的行为乃是其意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体现。要解释这样的意图,就必须联系历史和社会条件理解和解释相关的文本。
以上所讲的两种研究途径和由此而产生的两类理论,是分别对应于事实的可以观察的一面和不可以观察的一而的。由于国际关系事实具有双重属性,既有可以观察的一而,亦有不可以观察的一而,因此实证研究与非实证研究两种不同途径,解释规律与解释意义的两种不同理论,都是需要与必要的。
2. 怎样认识中国当代对外关系哲学?
【答案】(1)中国当代对外关系哲学的内涵
从文化传统的视角考察中国的对外关系哲学,不能离开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以鸦片战争为分期点,中国的对外关系史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段。
①鸦片战争之前的历史是中国的天下主义文明的自我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固然经历过各种分裂与战争,但最本质的东西毕竟是内向与“和合”。
②鸦片战争之后的历史则是中西文明的碰撞、交锋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经历了压迫下的反抗、风起云涌的革命与战争,而最终则实现了和平内涵的再现与回归。
后一段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与前一段相比,之所以有不同的表现,是因为有不同的背景,即国际关系的不平等。如果“和合”是中国文明的第一个本质特点,那么有压迫则有反抗,则是中国文明的第二个本质特点。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中国当代对外关系哲学的内涵。
(2)认识中国的对外关系哲学
对外关系哲学,一方面强调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另一方面也强调友好、合作和礼尚往来。如果说前者是近代以来反抗压迫的历史的产物,那么后者则是对中国悠久文化传统的继承。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比较容易理解中国强大起来之后的对外交往方式。
在21世纪,反映中国文化传统的中国外交哲学将会在中国的对外交往中继续起主导作用。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文明的互动会更多、更密切。这种互动将促进东、西方文明的相互学习。中国在保持自身精髓的基础上,显然应该更积极地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便造就出更多更好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中国亦应该以自己传统中富于融合安定的因素启迪世界,推动世界和平。
3. 分析难民潮发生的原因。
【答案】(1)造成难民潮的根本原因是人的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国家领土的变史,政权的史迭,社会分裂、民族冲突所导致的动乱和战争,政治和宗教迫害等。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会间接地导致政治和社会冲突,最终使人流离失所,产生难民问题。
(2)当代难民潮发生最突出的原因之一是种族或民族因素。几乎每一起难民潮,都有民族因素的影响。前苏联解体之后在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发生的难民潮,前南斯拉夫解体之后发生的难民潮,都是民族冲突的结果。近年来在非洲大湖地区胡图族与图西族的冲突,同时在几个国家导致了大规模的难民潮。在伊拉克,库尔德难民的流亡也是民族冲突的结果。
(3)造成难民问题的突出原因还有经济方面的因素。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的两极分化在继续,处于绝对贫困之中的人口在不断增加。这种绝对贫困化是有可能造成难民问题的。对于勉强能够生存的群体来说,突发的暴力冲突会打断原有的食物生产和分配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活基础就不复存在了。对于这样的社会群体来说,持续的饥荒和流行的疾病对人们生命的威胁往往比战争更大。
(4)生态原因同样对难民问题的产生有间接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恶化会使数百万人不得不离开他们的家园,这无疑会导致各种冲突。造成生态恶化的原因,有时是天灾,有时则是人祸。有时一种社会力量对生存环境的破均、具有“迫害”性质,即是一种故意且带有敌意的行为。一些国家的政府对土著人的迫害就采取了这种方式。破坏了土著人与自然环境的特定联系,土著人就不得不离开他们的原居住地。
总之,造成当代难民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是一种原因比较突出,有时是几种原因共同起作用。在一些经济小发达地区,从表面上看,民族冲突因素最突出,最难解决,但实际上民族冲突的背后往往存在着更难以解诀的贫困问题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问题。由于经济状况的恶化会极大地压缩人的生存空间,导致矛盾的激化,因此如果在不同民族之间存在小和,那么这种矛盾最终就会以民族冲突的形式爆发出来,并导致难民潮。就这种情况而言,要消除难民潮发生的原因,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