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四川外国语大学比较制度学632国际政治概论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外交政策

【答案】外交政策是指一国处理国际、对外关系问题,进行外交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方针。作为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关注的是国际和平与稳定,即如何通过谈判在国际互动中为国家谋取最大利益,最大限度地实现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从而为自身造就一个最适宜的国际环境。

2. 双边外交

【答案】双边外交是指主权国家两个为了最大限度保护或争取实现本国国家利益而采取的一对一的谈判,磋商,对话等一系列官方行为。具有这些特点:①国家利益至上性; ②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③具有脆弱性。

3. 难民问题的“永久解决”

【答案】难民问题的永久解决是指难民署所追求的目标,是“永久解决”难民问题。所谓“永久解决”,就是使难民不再成其为难民。

4. 环境外交

【答案】环境外交是指美国前国务卿克里斯托弗提出的外交政策,是生态政治在国家对外行为的体现。内容包括国务院的所有机构和使馆都要制订计划,将环境问题纳入它们的日程,并改变出访计一划,以便将一些与环境有关的活动包括在内。按照克里斯托弗的设想,美国的一些主要使馆都将有外交官被指派负责处理涉及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且,美国国务院将每年发表一份报告,仿照通常会引起争议的国务院人权报告,列出美国在国际环境方面优先考虑的问题,突出有问题的地区。显然,克里斯托弗把保护环境与维护和平、促进繁荣等传统目标并列为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美国的这种政策变化体现了它的外交战略的一种新动向。

5. 国际合作

【答案】国际合作是指在国际政治中,国际行为体在互动中自愿调整其政策的行为,目的是协调各方的不同点,以达到一种共同得益的结果。阿姆斯特茨认为,全球政治中的国际合作,通常有三个特征:①国家以及其他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是自愿的; ②合作涉及对共享目标的认同与承诺; ③合作所导致的是对参与老有利的结果。在国际合作中,通常存在某种规范化与制度化的东西作为基础和保证。国家之间双边或多边的政治合作、经济合作、军事合作和文化合作等,在多数情况下会以某种条约或协定的方式加以固定。

6. 国际社会

【答案】国际社会指各个人类政治共同体或国家及其成员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或指因共同的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世界共同体。国际社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类社会关系的特殊表现形式。人类社会产生后并没有立即形成国际社会。在古代和中世纪,世界各个不同的地区曾经出现过一定范围内的“国际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是在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以后,随着国际体系的形成才最终完成的。

7. 第三方介入

【答案】第三方介入这种模式是指国际组织作为第三方介入冲突的解决,其形式包括安抚、调停、仲裁和判决。按照这种模式的假定,由于国际冲突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傲慢、自大、不理性、不信任和不沟通,因此国际组织可以作为冲突方之间的调节者或第三方,发挥促进和平的作用。作为冲突的一个非参与者,国际组织可以澄清问题,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解放方法,消除紧张气氛,促进双方的理性对话与沟通,甚至可以解诀争端。然而,由于很多国家不愿意把争端提交国际法庭解决,因此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并不具有普遍性。

8. 综合国力

【答案】综合国力是指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实力的综合性指标。目前,“综合国力”这种提法还可、能说是一种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同的概念。在国际学术界,人们在思考影响权力的因素时,往往比较强调领土与地缘因素、人口因素、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和军事能力这五个方面。

9. 功能主义

【答案】功能主义是指认为,通过加强国家间功能性的、非政治性的契约关系(联盟),可以最有效地推进世界秩序的一种思想倾向。针对无政府的国际体系所导致的冲突和竞争的国际关系,功能主义者试图通过关注人类的共享的需求来建立全球性的休戚与共。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米特兰尼。

10.朝贡体系

【答案】朝贡体系是指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懦家、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文化圈内,强调文化上的华夷之辨。

二、简答题

11.简述布赞安全研究的对象与体系的内容。

【答案】布赞等学者对安全研究体系的概括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这个体系包括横向和纵向两

个方面。

(1)纵向的分层

①国际体系,这是最高的层次,包含整个星球。

②国际子系统,指国际体系中单元的组合,即国际组织,包括地区性组织,如东盟、美洲国家组织等,也包括其他性质的国际组织,如经合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等。

③单元,指由各种不同的子群体、组织、共同体以及个人所构成的行为体,诸如国家、民族、跨国公司等。

④子单元,单元之内由个人组成的群体,它们能够影响单元的行为,如官僚机构、院外集团等。

⑤个人,这是大多数社会科学研究中分析的底线。

布赞等学者认为,层次的划分为理论分析提供了一个框架,使得理论家们可以适当地为自己有关安全的解释进行定位。

(2)横向的扇区

横向的扇区即把安全研究划分为经济、环境、社会、军事、政治等五个方面。纵向的层次是指安全的主体,横向的划分则是指安全的内容。

布赞等人指出,军事扇区涉及的是强制性关系; 政治扇区关系到权力、统治地位与承认; 经济扇区涉及贸易、生产与金融关系; 社会扇区涉及集体的认同关系; 环境扇区涉及的是人类活动与生物圈的关系。

布赞等学者所提出的这一套主张,可以说反映了西方“新安全观”的全貌,即把原来的以国家为中心、以政治一军事为重心的安全研究视角,扩大到上至全球、下至个人,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生态、社会等多方面的广阔范围。这样的范围,几乎可以说无所不包了。作为一种研究趋势,这样的框架是值得关注的。

12.现实主义理论有哪些主要观点与分支? 怎样评论现实主义的历史发展?

【答案】(1)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与分支

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学科中较复杂的一个范式,因为它从来不是一个严整的单一理论体系,而是许许多多不同分支的一个集合。在现实主义的旗号下,先后出现过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以及防御现实主义等。现实主义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

①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这一点是现实主义学说的基本出发点。现实主义认为,国际政治从根本上来说不同于国内政治。在国际体系中,不存在一个高居于主权国家之上,可以实施法律和建立秩序的世界政府或普遍权威。在这种情况下,暴力与战争是普遍现象。一些古典的政治哲学家往往把这种状态叫做“自然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类主要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社会群体相互面对,这种社会群体汇集了成员的忠诚。“竟争性群体的名称、规模和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改变,但群体间冲突的本质属性却不会改变。”有关无政府的假定表明,国际政治是一种非合作游戏。在这种游戏中,承诺是没有约束力的,契约的实施是根据自律而不是外部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