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孔子被后世尊奉为圣人,他开创私学,开启教育平民化的先河,儒家思想也对后世影响深远。《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之间言行的著作,也被后世奉为经典,孔子一直以来是古今之人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而通读《论语》以及与孔子相关的著作如《孔子家语》,我们更多地了解到孔子的许多社会活动是和他的弟子们共同参与完成的,可见,对孔子的研究不能离开对其弟子的研究,就目前我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研究者要么仍然将研究焦点锁定在孔子思想的研究上,要么还是在《论语》文本的研究上,还有对于孔子几个重要弟子的研究,对孔子及其弟子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有人涉及,但研究角度大多集中于对其师生关系的探究,缺乏深层次地挖掘和探索。因此,本文试图以《论语》文本为出发点,来探究孔子及其弟子的关系。本文对学界有关本论题的相关研究做了认真地查阅仔细地梳理,试图结合自身研读和心得将孔子及其弟子关系呈现出来。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论语》中的孔子及弟子形象。试图从对孔子及其弟子人物形象地分析阐述上来展示孔子和弟子的交往。无论是总结孔子还是弟子的形象,都离不开相互的依托,在论述孔子形象时主要从博学聪睿的智者、谦和宽厚的儒者、乐观进取的奋斗者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论述弟子形象时着重围绕颜渊和季路展开,因为他们是和孔子关系最为密切的弟子,对于其他弟子的论述采用了总结其共性,突出个性的特点,从而达到全面展示孔子及弟子形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仁”的思想在孔子及其弟子交往中体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无论是传道过程还是和弟子的日常交往,这一思想提及较多,所以这部分试图从“仁者爱人”的视角来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关系。首先从“仁”的内涵展开,进而从孔子日常和弟子交往的言行中总结出实现“仁”的途径,最后论述孔子及其弟子交往过程中体现的“仁”的思想。
第三部分:孔子及其弟子关系。孔子与其弟子结缘于私学的平民化,最先的关系应该是师生关系,因此这一部分先简单阐述了孔子对弟子在教育过程中体现的教育思想。其次总结孔子及其弟子交往的主要特点,即平等,爱人,以君子人格深化教育。最后总结论述孔子及其弟子关系:“温而厉”的师生关系;父子般的亲情关系;达于天下的知己。
综上所述,《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当然对于孔子、孔子思想及弟子形象的分析让我们能更全面地总结孔子及弟子关系。本文得出的结论是:《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言简意深,却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研究《论语》文本,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把握孔子及其弟子关系,更能最大限度地还原人物形象以历史真实感,从而更好地对人物关系展开研究。这也是这部著作令人百读不厌、充满生命力的原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