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从“文化的境脉”到“共同体的图景”——布鲁纳的文化心理学思想转向及其教育应用

关键词:布鲁纳,文化心理学,意义建构,学习共同体

  摘要


布鲁纳晚年的著述颇丰,其思想之深广涉及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法学等领域,并以其人文的关怀促成各个学科的沟通、对话和融和,以及在实践领域的革新。许多学者对其晚年的思想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尤其重视其思想的文化转向。但在众多的研究中,对其晚年的文化心理学思想缺乏系统的论述,理论解释框架尚未形成,对其方法论和应用更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为了体现其思想在文化心理学方面的重要价值,揭示其文化心理学的理论解释框架,探索其文化心理学思想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本论文以布鲁纳晚年的文化心理学思想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主题,采用文献研究与理论评述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了布鲁纳文化心理学的心灵观、文化观、意义观及叙事法,梳理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建立其理论解释框架,探索文化心理学思想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力图描绘出布鲁纳晚年在文化心理学领域的发展轨迹和贡献。
本文首先简要论述布鲁纳的生平与学术活动,在他晚年的学术思想中,存在着维果斯基与皮亚杰两大交互缠绕的线索,作为两种互补的典范,他们是理解布鲁纳不可或缺的理论背景。布鲁纳在近六十年的心理学发展历程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两次认知革命的发起者。布鲁纳晚年的文化心理学思想更是独树一帜,并对心理学走向整合的道路,提供了可行的参考方案。
在布鲁纳的解释框架里,心灵具有着生物性、文化性和实践性。心灵作为一个具有整合性的复杂历程,反映了生物演化、文化建构和置身实践三者之间的互动。文化以及人类对意义的探求是塑造性的力量,人类的生物性则是限制性的力量,生物和文化只能置身在实践中运作。而其中的文化是塑造心灵的核心力量。文化构成个体心灵的途径是通过个体意义的建构而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是意义建构的解释性背景;语言符号是意义建构的规范性工具;叙事是意义建构的解释性工具。
教育与文化心理学有着重要的关联性,通过教育的实践和教育问题的解决,可以对文化心理学的思想进行某种意义上的验证和补充。布鲁纳的教育文化观与其所建立的文化心理学观点一脉相承,涵盖了教育的文化论和交互主体论两个理论思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互助学习共同体”的构想。
最后,本文以布鲁纳的文化心理学思想和教育的文化观为基础,深入挖掘学习共同体的文化内涵,探讨重建课堂文化的可能路径。提出三个相互交织的文化建构过程:“对话”的场域——时空文化建构、“倾听”的秩序——规范文化建构、认同与归属——观念文化建构,以此对学习共同体的在教育实践中成为现实的可能道路,作一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