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硕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1
● 摘要
一、论述题
1. 论述文化大革命时期“反复辟”的典型宣传。
【答案】林彪集团被粉碎后,在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一些老干部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他们为纠正“左”的错误做了许多事情,而“四人帮”却认为这是“倒退’夕、“复辟”。他们借“批林批孔”之机,大肆发难,除了歪曲历史,暗箭伤人以外,还制造了一些典型事件,推出了一些典型人物,在新闻媒介上大张旗鼓地作宣传。其中有几个特别突出。
(1)“白卷事件”
辽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第四生产队队长、下乡知识青年张铁生,1973年6月30日参加大学招生的物理化学考试,回答不出考题,在试卷背后写了一封给有关领导的信,表示对文化考试“有着极大的反感”。这时担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的毛远新,指示在《辽宁日报》上发表。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加卜编者按,发表张铁生的信。在400多字的编者按中明确认定:“他对物理化学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四人帮”本来就把当时的文化考试视为“反攻倒算”,得到张铁生的信,如获至宝,立即作为“反潮流”的典型,大加颂扬。《人民日报》和全国报纸都加以转载。《文汇报》于8月2日转载,比《人民日报》(8月10日)还早,8月4日起又就此信开辟《选什么样的人上大学》专栏。8月29日,该专栏发表署名姚青新的文章《劝君莫奏前朝曲一一评对张铁生一份答卷的几种不正确的议论》,把“文革”之前的17年称为“前朝”,把赞成严格考试者说成有“思旧怀古情绪”。这就暴露了“四人帮”的改朝换代的反动观念。
(4)小学生来信事件
《北京日报》内部刊物曾刊载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五年级学生黄帅的来信和日记摘抄,其中反映了她同班主任老师的不同看法。江青的亲信迟群、谢静宜认为是批判“师道尊严”的典型,在他们的指使下,《北京日报》于1973年12月12日发表了来信与日记摘抄,并加上了长达900多字的编者按,其中写道:“这个12岁的小学生的反潮流的革命精神,提出了教育革命中一个大问题,就是在教育战线上,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还远没有肃清,旧的传统观念还是很顽强的。”12月28日,《人民日报》转载时又加了编者按,再度肯定“黄帅敢十向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流毒
第 1 页,共 6 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