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哈尔滨商业大学公共经济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外部正效应
【答案】外部正效应又称正外部性,是指那此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正外部性时市场生产的数量小于社会合意的数量,政府可以通过对产生正外部性的物品补贴来使外部性内在化。
二、简答题
2. 你是否能够举出更多的非营利性经济组织的例子? 为什么说它们的活动也属于公共经济的范畴?
【答案】(1)非营利性组织是指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个人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公益服务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公益慈善、救灾救济、扶贫济困、环境保护、公共卫生、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农村和城市的社会发展及社区建设等许多领域,都是非营利组织开展公益服务较为集中的领域。
(2)他们的活动是以执行公共事务为目的,将会涉及公共选择等公共经济学研究范畴之内的问题,提供的服务将会影响社会福利,所以他们的活动也属于公共经济的范畴。
3. 结合现实,说明中国当前的行政支出规模是否合理。
【答案】(1)中国的行政管理费用呈现出增长态势
①判断行政支出规模是否合理,牵涉到许多因素,如经济总量、经济增长水平、财政收支规模、政府职能、政府机构的设置方式、行政效率等。
②中国的经济总量基数较大,经济增长水平高,财政收支规模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过多的行政支出是合理的。
③层层审批程序使政府机构设置臃肿,人员增加,政府行政效率低下,而行政经费开支庞大也带来了行政效益的降低。
(2)中国当前的行政支出规模并非最合理的规模
行政支出合理与否,还与政府支出效率的高低有关。政府机构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改变行政方式,优化人员结构和资源配置,能够促进政府支出效率的提高。
4. 不同的政府观点对于公共经济问题分析会产生什么不同的影响?
【答案】(1)政府有机论
①“政府有机论”认为社会是一个自然有机体,个人是这个有机体的一部分,政府是有机体的心脏。
②个人只有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才有意义,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政府(国家)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
③在此种理论下分析公共经济问题,必然十分强调政府(国家)的利益,在利益分配上坚持先国家,再集体,最后才是个人,抹杀了个人在公共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
(2)政府机械论
①“政府机械论”认为政府(国家)是个人为了实现其个人目标而人为创立的东西。
②这种观念强调了个人而不是群体,国家重视个人利益,进行公共选择、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规制等经济活动时将更多地考虑个体的利益,权衡对个体利益损害的最小化,达到社会效用最大化。
5. 大学是否应该收学费? 如果应该,收多少才是合理的? 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在发展中都得到了校友强有力的支持,而在我国,目前校友捐款占大学经费来源的比例还较低。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校友捐款对政府支出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1)大学应该收学费
教育通常分为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年数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高等教育通常作为非义务教育。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社会保障体系还小够完善,社会福利也还没有全面普及,因此教育的成本还不能完全由国家来承担。我国教育部有关高校收费的第一条原则指出,坚持收费是对高校办学经费不足的一种补充,是由个人来承担的,但是中国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投资的主体仍然是政府。
(2)制定学费的标准有两个依据
①法律依据。《高等教育法》规定,学费不得超过培养成本的25%;
②按照世界通行的做法,学费大约是人均收入的10%~20%。
国家教育部规定:不允许以收费来代替政府的投入。
(3)世界名校得到校友的有力支持,而我们国家校友捐款占大学经费来源的比例比较低,这主要是由不同的大学管理结构造成的。
在西方国家,名校大多是私立,校友也对学校更有归属感。而在我国,大学在世界排名中并不高,名校归属感不强。校友捐款使学校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有可能减少政府的教育支出。
三、论述题
6. 财政体制改革应该实行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还是财力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
【答案】财政体制改革应该实行财力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原因如下:
(1)财权与事权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①1994年,按“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进行的财政体制改革,应该先分事权,再分税。但实际做法却是,事权划分先不动,承诺分税制改革后再来处理,导致现行事权划分不清。
②只强调财权与事权相结合,将带来两种结果,或者是破坏生态,掠夺式开发,或者压缩支
出,缩减地方政府应承担的事权和支出责任。
(2)则力与事权相结合的优势
①“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意味着量入为出,实事求是地结合地方政府的自身能力去合理安排各项财政支出,而不是不顾自身财力可能盲目地发展经济,“财力”的着眼点在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②“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利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做到简政放权。
a. 财权,是指各级政府依法享有的筹集收入的权力,主要包括税权、收费权及发债权。
b. 财力,是指各级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拥有的以货币表示的财政资源,来源于本级政府税收、上级政府转移支付、非税收入及各种政府债务等。
c. 事权,是指一级政府在公共产品或服务中应承担的任务和职责。财政体制的完善,实际上就是对财权、财力与事权之间关系的恰当处理。
“权”可能导致政府过分扩张,不利与服务型政府的建立,由“财权”到“财力”弥补了这一弊端,做到“财”与“事”的匹配。
③有财权但小一定有财力。我国疆域辽阔,地区间资源要素享赋炯异,各地经济发展条件和能力也小均衡,有的地方政府赋予财权还是无法与事权匹配。
(3)国家政策改革趋势
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都提出“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夕,这表明,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原则和目标已由“财权与事权相匹配”转为“财力与事权相匹配”。
7. 政府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规制属于经济性规制,还是社会性规制? 请联系中国的实际进行说明。
【答案】(1)经济性规制主要关注政府在约束企业定价、进入与退出等方面的作用,重点针对具有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等特征的行业。社会性规制是指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环境保护、防止灾害为目的,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伴随着提供它们而产生的各种活动制定一定标准,并禁止、限制特定行为的规制。
(2)随着我国旅游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和作用日益凸显,旅游与国民生活融合日益紧密。在此背景下,旅游景区门票价格成为政府、媒体和社会大众高度关注的民生议题之一。目前,政府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规制以经济型规制为主,社会性规制为辅。对门票价格及其直接相关的成本监审、审批、备案、一票制和折扣行为等方面进行经济规制,是政府规制的主要着力点。同时,以门票为管理手段控制游客流量和保护旅游资源,以及将资源损耗纳入成本进行核算和体现资源价值等方面的社会性规制,涉及相对较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