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社会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际距离

【答案】人际距离是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交往接触时所保持的相互间的客观距离。其类型包括亲密距离、亲近距离、交际距离、大众距离等。其影响因素包括:交往双方的相近性、个性互补性、外貌和个性品质的吸引力、个人能力专长、交往的频率、性别、交往的环境等。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之间的情感倾向性和行为倾向性,体现了人际交往中双方的亲密程度,可以进行客观的观察和测量。霍尔(E.T.Hall )把各种交往距离用英尺加以表示。

2. 态度与偏见

【答案】态度是指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其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人格倾向。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三部分。认知成分指个体如何知觉态度对象,认识其概念内涵,基本上由对态度对象的知识或信息构成,反映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相信与不相信。情感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评价,反映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欢与不喜欢。行为意向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反映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意图及准备状态。可由外显的行为推知个体的态度。偏见是指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偏见与态度有关,但又不同于态度。它与态度的情感要素相联系,它对他人的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而非认识之上。

3. 社会交换理论

【答案】社会交换理论是霍曼斯等人采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理论。代表人物是霍曼斯、阿当斯和沃尔斯。其主要思想来源是功利主义经济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类学。其理论要点包括:①客观上存在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如动物与人有寻求最大奖赏和快乐与尽少付出代价并避免痛苦的倾向。②人的社会行为服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一个人以行动带给别人以好处,并迫使对方做出互惠的行动,造成一种公平的关系和相互获益,那么这种相互作用的行为与关系就会得到继续与发展,否则就会减少、疏淡或停止。③分配公平原则。阿当斯、沃尔斯特等进而将其发展为公平理论。认为每人所得到收益(报酬)与他的投入(代价)遵循一定的比例,即收益越多,投入也越高。在双方交往中,人们会权衡自己的收支与对方的收支,采取各种行为以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4. 性别认同

【答案】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即对自己在生物学特性上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一个分类。完整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性别同一性,二是性别恒常性。性别同一性是指

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即个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在3岁左右就能达到性别的同一性。性别恒常性是指对一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性别恒常性又包括性别的时间恒常性、性别的情境恒常性、性别的非动机性。

二、多项选择题

5. 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中的加权平均模式,考虑了( )这些因素。

A. 是否处于中心位置

B. 逻辑上判断各特征的重要性

C. 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强度

D. 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

【答案】BCD

【解析】加权平均模式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

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A 项是中心品质模式主要考虑的内容。

6. 档案研究法可以说是一种特定的调查方法,其优点包括( )。

A. 可以使研究者在较长的时间内和较广的空间中考虑假设

B. 容易找到材料验证作为研究出发点的假设

C. 不会出现研究对象的反应倾向问题

D. 可以从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角度去检验假设

【答案】ACD

【解析】无法找到材料验证研究出发点的假设,这是档案研究法的缺点之一。

7. ( )是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

A. 交往

B. 共同活动

C. 目标一致

D. 年龄相仿

【答案】ABC

【解析】谢立夫(1961)的经典研究完整地揭示了人们从个体形成群体的全过程,证明了交往、共同活动和目标一致,是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

8. 个体归因时,通常遵从( )。

A. 客观性原则

B. 不变性原则

C. 折扣原则

D. 协变原则

【答案】BCD

【解析】个体归因时通常遵从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和协变性原则。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就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折扣原则是归因理论的另一个主要研究者凯利提出的,他认为,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打了折扣。协变原则是指人们归因时试图找出一种效应是否由于各种条件下的规律性协变而产生。

9. 社会助长现象包括( )。

A. 结伴效应

B. 旁观者效应

C. 首应效应

D. 观众效应

【答案】AD

【解析】社会助长也称社会促进,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像在场和隐含在场,包括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旁观者效应即社会抑制。首应效应是指人与人首次交往时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现象。

10.社会心理学家在研究人们行为原因时把它们分为( )。

A. B. C. D.

【答案】ACD

【解析】人们行为原因的分类为:①内因与外因。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②稳定原因和易变原因。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均有稳定性和易变性因素。③可控原因和不可控原因。个体能否控制其行为的原因。如果是可控的,表明个体可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行为及其结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可作出不同预测。如果行为原因是不可控的,如智力因素、工作难度等,那么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其对未来行为的预测相对准确。

1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通常可以分为( )。

A. 社会认知

B. 社会行为

C. 群体心理

D. 民族心理学系

【答案】ABC

【解析】社会心理学研究包括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群体心理三个领域。社会认知研究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