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社会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去个性化

【答案】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中因丧失个性特征、自我理性和责任意识而表现出来的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无理智状态。此概念由费斯廷杰于1952年提出。它可使人处于个性化状态的原因有:①匿名性。在临时聚成的群体中,个人的身份特征不为他人所知,行为上的约束力减少。②责任感丧失。在集群情境下,个人往往把行为后果推卸到群体身上,不像平日单独行动时那样考虑自己的责任。③情绪感染。由于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变弱,表现出与其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④极端自我卷入后暂时的心理活动高度集中于外界事物。⑤药物、酒精或催眠等。

2. 参照群体

【答案】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以其信念、态度及价值观念作为评价、规范自身及他人行为标准的群体。它是个体思想行为的参照系统,由美国心理学家海曼最早提出。个体常采用该群体的规范和价值标准作为自己态度与信念的基础和行动标准。参照群体可以是个体所属的家庭、学校、宗教及经济等群体,也可以是他不属于的或想象中的群体。它对个体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对于有负面影响的参照群体,个体不但不认同,还要以该团体的价值、

态度作为警惕与激励因素。每个人都有他的参照群体,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它的影响下完成的。

3. 从众

【答案】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如助人情境中跟随大家旁观,暴乱中跟随大家一起破坏等;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如顺应风俗,习惯,传统等等。

4. 团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答案】团体极化是指经过团体讨论使决策更趋极端的现象。即当团体成员最初的意见保守时,团体讨论的结果将导致更加保守;当最初的意见倾向冒险时,讨论将导致结果更趋冒险。研究者对此现象的解释主要有两种:①社会比较促进极化,在团体中,成员为了表明自身的价值,每个人都会试图比团体平均水平高一些,当自己的意见受到重视时,就表示自己比其他成员高明一些。②争论与说服互动推动极化,在讨论过程中,当有人坚持不同意见时,团体中就会出现争论,说服也会随之而来。随着争论和说服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成员会支持大多数成员的意见,即加强了对原本还可能被怀疑意见的支持。最后,成员会认为只有坚持这个意见才是正确的,于是

推动了团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二、多项选择题

5. 根据布鲁科弗和埃里克森提出社会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影响自我概念及行为决策的因素有( )。

A. 自我角色要求

B. 能力的自我概念

C. 自我的内在价值

D. 他人对自我的评价

【答案】ABC

【解析】根据布鲁科弗和埃里克森提出社会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影响自我概念及行为决策的因素包括:①自我角色要求;②能力的自我概念;③自我的工具性价值;④自我的内在价值。

6. 影响服从的因素有( )。

A. 命令者的权威性

B. 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

C. 情境压力

D. 命令者的性别

【答案】ABC

【解析】服从是指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服从与命令者的权威性、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以及情境压力有关。

7. 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在( )等方面。

A. 亲密

B. 依恋

C. 服从

D. 利他

【答案】ABD

【解析】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在三个方面:①依恋。卷入爱情的双方在感到孤独时,会高度特异性地去寻找对方来伴同和宽慰,而喜欢的对象不会有同样的作用。②利他。恋爱中的人之间会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③亲密。恋爱的双方,不仅对对方有高度的情感依赖,而且会有身体接触的需求。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核心成分。

8. 沟通的结构包括( )等因素。

A. 信息

B. 通道

C. 反馈

D. 背景

【答案】ABCD

【解析】沟通的结构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背景等七个因素。

9.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

A. 个体自我评价越高,他的从众行为越少

B. 如果情境很明确,那么从众行为会增加

C. 群体内部的一致性愈高,成员越容易从众

D. 群体规模与其成员的从众概率呈线性关系

【答案】AC

【解析】如果情境很明确,判断事物的客观标准很清晰,那么从众行为会减少。因此,B 选项是错误的。群体规模在3〜4人以下时,个体从众行为的可能性随群体规范的增加而上升。超过这个范围,群体规模的影响不明显。

10.下列哪些选项属于特定灾变环境下人们社会心理的变化?( )

A. 资源匮乏效应

B. 力量微薄效应

C. 共同事件效应

D. 赤裸人效应

【答案】ABCD

【解析】在特定的灾变环境下,人们的社会心理出现的变化包括:资源匮乏效应、力量微薄效应、恐惧和自信减弱、共同事件效应、隔绝人效应、赤裸人效应、沦落人效应、失范效应。

11.侵犯的构成,主要有( )方面的因素。

A. 破坏道德规范

B. 伤害行为

C. 侵犯动机

D. 社会评价

【答案】BCD

12.非权力影响力的来源包括( )。

A. 与群众保持一致

B. 认识的真理性

C. 指导的价值性

D. 人格的魅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