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919运动生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应激
【答案】应激是指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这些刺激因素称为应激原。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高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的最直接表现即精神紧张,指各种过强的不良刺激,以及对它们的生理、心理反应的总和。
2. 突触传递
【答案】突触传递是指信息从前一个细胞传递给后一个细胞的信息传递过程。突触传递的过程可概括为:突触前神经轴突末梢的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化学信号到达突触后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三个步骤。
3. 刺激
【答案】刺激是指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各种环境变化。原则上,整个生物系统多少都具有对刺激产生反应的本能(被刺激性),其中特别显著的是神经及感觉细胞和肌肉等。
4. 大气污染
【答案】大气污染是大气坏境化学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并持续一定时间,对大气正常组成的物理、化学和生态的平衡体系产生破坏影响的大气现象。会对人体、动植物、物品材料和工农业生产等产生危害,
5. 贮存血量
【答案】贮存血量是指在安静状态下,贮留在人体肝、肺、腹腔静脉以及下静脉丛等处的一部分血量。PC 存血量的特点是流动缓慢,血衆较少,红细胞较多。
6. 通气阈
【答案】通气阈是指渐增负荷运动中肺通气量变化的拐点(简称VT )。在递增负荷运动中,气体代谢的各种指标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当血乳酸浓度急剧增加时,通气量、二氧化碳排出量等指标发生非线性的上升,可用这种变化的特点来判断乳酸阈的发生。因此,通气阈是无损伤测定乳酸阈常用的指标,一般多采用肺通气量急剧上升的开始点来确定。
7. 肢体残障
【答案】肢体残障是指人的肢体残缺、畸形、麻痹所致人体运动功能障碍。肢体残障可分为脑瘫和截肢两大类。肢体残障人群是残障人的主体,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其生理功能主要与发生
残障的时间、原因和丧失肢体的部分有关。
8. 赛前状态
【答案】赛前状态是指在比赛前或运动前,人体各器官,系统会产生一系列机能变化。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分为四种:赛前过分激动、赛前淡漠、赛前盲目自信和赛前战斗准备状态。
二、简答题
9. 简述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
【答案】单位时间内的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故凡能影响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以及静脉阻力的因素,都能影响静脉回心血量。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血管系统内血液充盈程度越高,静脉回心血量也就越多。当血流量增加或容量血管收缩时,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静脉回心血量也就増多。反之,血量减少或容量血管舒张时,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2)心脏收缩力量
心脏收缩时将血液射入动脉,舒张时则可从大静脉抽吸血液。心脏收缩射血越充分,舒张时心室内压就越低,对心房和大静脉内血液的抽吸力量也就较大,静脉回心血量也就较高。
(3)体位、温度改变
当人体从卧位转变为立位时,身体低垂部分静脉扩张,容量増大,故回心血量减少。在高温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管中容纳的血量増多,如果人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问站立不动,更易引起头晕和休克。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当下肢进行肌肉运动,回心血量会明显大于安静状态。一方面,肌肉收缩时可对肌肉内和肌肉问的静脉发生挤压,使静脉血流加快;另一方面,因静脉内有瓣膜存在,使静脉内的血液只能向心脏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这样,骨骼肌和静脉瓣膜一起,对静脉回流起着“泵”的作用。
(5)呼吸运动
呼吸时,由于胸膜腔内压为负压,胸腔内大静脉的跨壁压较大,故经常处于充盈扩张状态。在吸气时胸腔加大,胸膜腔负压值进一步增高,使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更加扩张,压力也进一步降低,因此有利于外周静脉内的血液回流至右心房。由于回心血量增加,心输出量也相应增加。呼气时,则相反。
10.恢复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答案】恢复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运动时恢复阶段、运动后恢复阶段及超量恢复阶段。
(1)运动时恢复阶段
运动时能源物质消耗占优势,虽然恢复过程也在进行,但是消耗大于恢复,因此,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下降。
(2)运动后恢复阶段
运动结束后消耗过程减弱,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功能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
(3)超量恢复阶段
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恢复超过原有的水平,该现象称为超量恢复或超量代偿。超量恢复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有的水平。
11.“极点”出现以后,如果继续坚持运动,为什么就出现了“第二次呼吸”?
【答案】(1)“第二呼吸”的定义
“第二呼吸”是指“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
(2)“第二呼吸”的产生原因
①“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
“第二呼吸”是运动中机体重新建立平衡的一种表现。
②由于极点出现后运动强度的下降,使运动的每分需氧量减少,这样机体的内环境得到改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第二次呼吸”的出现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的结束,机能水平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12.简述肺换气与组织换气的过程。
【答案】(1)肺换气的过程
当来自肺动脉的静脉血液流经肺泡毛细血管时,由于肺泡气中的PO 2高于静脉血中的PO 2, 而肺泡气中PCO 2低于静脉血中的PCO 2, O 2由肺泡扩散入血液,CO 2则由血液向肺泡扩散,由此形成了肺换气,从而使含O 2较少、含CO 2较多的静脉血转变为含O 2较多、含CO 2较少的动脉血。
(2)组织换气的过程
当体循环的动脉血流经组织毛细血管时,由于动脉血的PO 2高于组织中的PO 2, PCO 2低于组织中的PCO 2, O 2从血液中向组织细胞扩散,CO 2则从组织细胞向血液扩散,由此形成了组织换气,组织换气的结果是使流经组织的动脉血转变为静脉血。
13.骨骼肌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的?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是什么?
【答案】(1)肌纤维类型的划分
①根据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可将肌纤维划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
②根据肌肉的色泽可将肌纤维划分为红肌和白肌两种肌纤维。如果再结合肌肉的收缩速度,可将肌纤维划分为快缩白、快缩红和慢缩红三种类型。
③根据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及代谢特征可将肌纤维划分
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