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6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_____。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_____,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
【答案】基本矛盾; 基本动力
【解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们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这两对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
2. _____是贯穿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之中的根本的工作路线,它是我们党在一切工作中克敌制胜的法宝。所谓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_____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_____是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_____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
【答案】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解析】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之一,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制胜的法宝,要在新形势下发扬光大。要带领群众发展致富,把解决好群众的利益问题作为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维护好群众的合法利益。
3. 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坚持了这一点就同_____划清了界限。但是,并不是所有客观存在都是认识的客体,只有_____才是认识的客体。外部世界的哪些部分成为认识的客体,是同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认识的客体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坚持客体的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就同_____划清了界限。
【答案】唯心主义; 成为主体实践和认识对象的客观存在; 旧唯物主义
【解析】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它和客观存在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认识客体是对认识主体而言的,是主体的客体,没有主体就无所谓客体。此外,认识客体是社会性、历史性的存在。人的社会性的需要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 揭示社会进步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实现人的_____和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目标。
【答案】全面发展
【解析】揭示社会进步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目标。因此,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是唯物史观所必须探讨和回答的。
5. 人在价值关系中既可以是客体,又可以是主体。人作为价值客体,具有通过其自身的实践活动创造物质的或精神的财富去满足_____需要的特性; 同时人作为价值的主体,又具有要求满足_____需要的特性。人在价值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这种_____是人的价值的最显著的特点。人的价值的二重性具体地表现为个人的_____和_____。一个人的价值由潜在变为现实,唯一的途径是_____。
【答案】自身和他人; 自身; 二重性; 社会价值; 自我价值; 参加社会实践
【解析】人既可以是价值的主体,又可以是价值的客体。人在价值关系中的双重地位决定了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人的个人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行为对于作为主体的自我需要的满足,主要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待遇。当个人的正当需要得到满足,并得到社会公正的待遇时,个人价值就能实现; 反之,当个人的正当需要得不到尊重和满足,甚至被剥夺了基本生活的保障时,个人价值就很难实现。
6. 人类是_____长期发展的产物,_____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是联结人和自然的纽带。_____的出现,标志着人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地理环境和人口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_____,_____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答案】自然界; 劳动; 劳动; 必要条件;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解析】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是联结人和自然的纽带,劳动的出现,标志着人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地理环境和人口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要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谐调发展。
二、单项选择题
7.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
A. 先有联系、后有运动
B. 先有运动、后有联系
C. 运动即是联系
D. 联系构成运动
【答案】D
【解析】运动的绝对性决定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时时刻刻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也就是在运动; 同时,运动存在和表现于事物的相互作用即相互联系之中,也即事物
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没有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也就没有运动。
8. 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在于
A. 前者反映社会存在,后者不反映社会存在
B. 前者只反映社会现象,后者只反映自然现象
C. 前者反映经济基础,后者不反映经济基础
D. 前者具有稳定的形式,后者没有稳定的形式
【答案】C
【解析】社会意识根据不同社会经济基础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①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哲学、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经济等,它是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直接反映,具有阶级性; ②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它包括自然科、思维科学以及一些社会科学,它不直接反映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它是以发现真理、创造知识为内容的社会意识形式,不具有阶级性。
9. 实践具有高于理论的品格,是因为实践具有( )。
A. 自觉能动性
B. 社会制约性
C. 直接现实性
D. 客观实在性
【答案】C
【解析】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列宁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是人自身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与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并创造出相应的产品,因而这种“感性的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10.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答案】A
【解析】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句话体现了在实践活动中,物质对象对于人的活动的制约,使人认识到物质对象是独命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