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辽宁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70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革命要具备怎样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才会发生?
【答案】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性环节,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旧的上层建筑又极力维护旧的生产关系时,就必须通过社会革命调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区摧毁社会发展的障碍。因此,革命需要具备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才会发生。
(1)革命产生的客观形势列宁在讲到革命的客观形势时说:“统治阶级己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 ‘上层’的这种或那种危机,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危机,给被压迫阶级不满和愤慨的迸发造成突破日。要使革命到来,单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通常是不够的,还需要‘上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苦难超乎寻常地加剧。由于上述原因,群众积极性大大提高,这些群众在‘和平’时期忍气吞声地受人掠夺,而在风暴时期··,…促使他们投身于独立的历史性行动。”没有革命的客观形势,就不可能爆发革命。
(2)革命产生的主观条件
不是任何革命的客观形势都会引起革命。有了革命的客观形势,再具备革命的主观条件,才能引起革命。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大大提高,形成足以推翻反动政权的强大的革命力量,就是革命的主观条件。对于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来说,促使革命主观条件成熟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党。
综上所述,革命是一系列主观和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2. 因果联系有哪些特点?
【答案】(1)因果联系的内容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2)因果联系的特点
①因果的关系是确定的
原因在先,结果在后是因果联系的基本特点。因果联系就是包括时间先后次序在内的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普遍联系。
②因果的区别是相对的
如果把具体的原因与结果纳入事物无限发展的链条之中,那么,统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又是原因,反之亦然。
③因果的关系是多样的
宏观世界不同于微观世界,生物界不同于非生物界,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自然界的因果关系是自发地起作用的,而社会领域中的因果关系是通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而实现的。
④因果联系是复杂的
主要的类型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在分析复杂的因果联系时,一定要进行具体的、全面的分析。
3. 价值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该如何完整认识?
【答案】(1)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所具有的用途和积极作用。客体具有的用途和作用,是客体自身的属性,它构成价值的基础; 主体需要的满足则是构成价值的主观条件。价值既不能脱离它的客观基础,也不能没有其主观条件。
(2)作为客体可以是物质性的东西,也可以是精神性的东西,如文学、艺术、音乐、哲学、道德等,都是精神性的东西。物质性的东西在于满足主体物质的或精神方面的需要; 精神性的东西只能满足主体精神方面的需要。作为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社会、集团、阶级、民族,以至整个人类。
(3)一种客体总是具有多方面的属性,能满足主体的不同需要,也就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主体的需要因人因环境而异,所以不同的人对同一客体或同一个人对不同的客体往往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关系。客体的属性和功能及主体的需要都将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开拓和扩展。这些都是价值问题之所以特别复杂的根本原因。
4. 如何正确把握“度”的概念?
【答案】(1)“度”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体现着质和量的对立统一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变化,事物不会发生质变,量变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
(2)正确地把握“度”的意义
①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质。对事物的认识还是模糊的、笼统的,是因为人们的认识还停留在质的阶段。由质进到量,对事物的认识就较清晰一些。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对事物有清晰准确的认识。
②坚持适度原则,只有准确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防止“过”或“不及”。当需要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性时,人的自觉活动要设法使其量变不超出度的范围。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的有:“注意分寸”、“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
5. 请简要回答什么是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
【答案】(1)时代背景
苏共“二十大”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思潮流行。人本主义思潮的各派别哲学家,都推崇马克思的早期著作,特别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借以贬低和否定马克思晚期成熟著作的意义。他们认为马克思的早期著作高于晚期著作,并用《手稿》的人道主义理论说明
整个马克思的思想。当这种人本主义被严重泛化时,资产阶级学者则趁机利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来攻击马克思主义,举起了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大旗。因此,阿尔都塞提出要“保卫马克思”,以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
(2)基本内容
①两个阶段
阿尔都塞以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为界,把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划分为两大阶段:1845年以前是“意识形态”阶段; 1845年之后是“科学”阶段。
②“意识形态”阶段
阿尔都塞完全否定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他认为,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认识论上的断裂”,在这“断裂”前后的思想是截然不同的。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尽管有一些与马克思后期的理论相接近的思想,但由十这些思想受制于“人道主义”这一“总命题”,因此不能把它们列入马克思主义的范围。对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不能部分否定,而应全盘否定。
③“科学”阶段
阿尔都塞指出,1845年之后,马克思同人道主义决裂,包括同自己早期的人道主义理论决裂,同一切把历史和政治归结为人的本质的理论决裂,制定出建立在崭新概念基础上的历史理论和政治理论。阿尔都塞是用意识形态与科学这两个基本概念来表明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中的“断裂”的。
(3)评价
阿尔都塞从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纯洁性的愿望出发,用“科学和意识形态”的区分原则作为指导思想,反对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人本主义化。既和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划清界限,又力图避免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阵营内的教条主义,表现了他坚持探索真理的理论勇气,但他把“科学”阶段和“意识形态”阶段绝对的对立起来了。
6. 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
【答案】(1)意识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意识不仅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作为意识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而且人脑在劳动中不断进化完善,从而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能动性、创造性。因此,“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2)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
从意识活动的指向性看,意识义可以区分为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①对象意识指向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过程,它形成对客体的“物的尺度”的认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