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34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案】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

(1)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

(2)观念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是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在这个意义上,观念上层建筑又被称为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在观念上层建筑中,往往存在着多种意识形态,但只有反映并服务于该社会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才能决定该社会观念上层建筑的性质。

(3)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依赖、互相作用、互相转化。

①政治上层建筑是在观念上层建筑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②政治上层建筑尤其是国家制度一旦形成,对于生活在该国家中的人来说,又成为一种外在的环境和既定的现实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③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作为一个整体,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观念既反映经济又反映政治,并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

总之,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2. 如何正确把握“度”的概念?

【答案】(1)“度”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体现着质和量的对立统一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变化,事物不会发生质变,量变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

(2)正确地把握“度”的意义

①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质。对事物的认识还是模糊的、笼统的,是因为人们的认识还停留在质的阶段。由质进到量,对事物的认识就较清晰一些。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对事物有清晰准确的认识。

②坚持适度原则,只有准确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防止“过”或“不及”。当需要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性时,人的自觉活动要设法使其量变不超出度的范围。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的有:“注意分寸”、“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

3. 意识形态对社会的作用

【答案】(1)意识形态

①基本内涵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把意识形态作为与经济形态、政治形态相对应的范畴。意识形态一词是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19世纪初首先使用的,其意是揭示人们的偏见和倾向根源的“关于观念的科学”。在现代西方思想学术界,意识形态被定义为一种由特定社会集团使用来解释世界的概念框架,是一种“世俗的宗教”。

②分类

“意识形态”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几个方面,但不包括科学。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观念形态文化的整体,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支配人们的行动。

(2)意识形态对社会的作用

①意识形态与阶级、阶级斗争

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即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在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制约下的人类精神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与阶级和阶级斗争共存,并且构成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反映经济基础的思想上层建筑,它必然要在自身之中把经济基础以及政治上层建筑领域的阶级斗争表现出来。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其意识形态也必然居于统治的地位,被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便往往只能居于被压抑的地位。

②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双重作用

进步的、符合历史和时代发展要求的意识形态能够推动社会健康快速的发展,而落后的、违背历史时代潮流的意识形态则会阻碍一个社会的发展。

意识形态一般与特定的社会集团相关,所以它对十事物的说明或解释总是受制约十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以服务于这种利益为最高准绳。思想上层建筑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不同于各个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的简单加和,而是一种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了的社会意识。由于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的精神活动都有着规范作用和导向作用,从而也就作为社会有机系统的总体性的自我意识而能够对整个系统进行调节、控制,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4.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是怎样的?

【答案】生产关系虽然是被生产力性质决定的,但它对生产力的发展小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

(1)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先进的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是说先进的生产关系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扫清障碍、提供可能性,而要使生产力在事实上得到发展,还需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选择适当的经济体制,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发展生产的有效措施,否则生产力还是小能得到较快的发展。

(2)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适合与阻碍的程度,依据适合与否的程度而定。例如,一种社会制度没有被推翻,虽然反动统治阶级不可能通过这种社会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但是它能够对现存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作某些局部的调整,使它在一定程度上暂时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从而推动生产力有某种程度的发展。

总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或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对于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为前提的。

5. 如何正确把握质与量的关系?

【答案】(1)质

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质。事物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

(2)量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3)质与量的关系

①区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开始,是认识量的前提; 由质进到量,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在科学研究中,确定事物及其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作定性研究; 对事物进行数量分析,称作定量研究。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人们只有在认识质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把握事物的量,才能获得对事物较为清晰的认识,才能对实践进行较具体的指导。

②质和量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一方面,质是量的基础,世界上没有无质之量,量总是一定质的量,质还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质总是一定量的质。二者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没有一定的量,也就没有质,量制约着质。这种质与量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充分体现在“度,,中。

6. 简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答案】(1)内涵

唯物辩证法又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概括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批判地吸收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创立的唯一科学和真正革命的辩证法。

(2)基本内容

辩证法是由一系列范畴和基本规律所构成的科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