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875社会学理论之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法理型统治

【答案】法理型统治是指建立在以下基础上的统治类型,即任何一项法律都是以目的合理性或价值合理性(或两者兼而有之)为目标制定出来的,并努力加以贯彻,包括强迫使之得以实施。这种法理型统治可以采取各种极不相同的形式,“科层制”是其中最纯粹的形式。法理型的统治类型所具有的主要特征:①具有活力和自身规律性的管理系统,其中有着明确的责任权限;②实行职务等级制原则并对各级机关建立牢固的监督制度;③办事程序法规化、条例化,任何法律条文一经订出所有成员都应遵守;④实行不顾情面,照章办事的原则;⑤统治形式只是由于法律的认可才是有效的,统治者只是根据法律规定暂时拥有权力,服从者服从的是法律,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个人。

2. 形式理性

【答案】形式理性是指理性选择中的意识活动形式应当是计算的。计算有几个最基本的特点或内容:量化、符号化、逻辑推论和效益预测。

3. “世界化”与“全球化”

【答案】“世界化”这一概念传达了建立秩序的意图和决心(它是面向全球的倡议和行动)。不仅如此,它还指一种普遍的秩序,即世界性的真正全球规模上的秩序建构。“全球化”主要是指完全非蓄意和非预期的全球性效应(后果),而不是全球性倡议和行动。全球化并不是关于我们所有的人或至少我们中最富有才干、最有作为的人所希望从事的东西,而是发生在我们大家身上的东西,它超越了任何人的计划和行动能力之所及。鲍曼是在此意义上展开了对全球化后果的分析。

4. 场域

【答案】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制度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定的。决定这些位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分配结构中,各种位置实际和潜在的处境;这些位置彼此之间的客观关系。

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场域:

①可以将场域设想为一个运作空间,场域的效果得以在其间发挥,并且由于这种效果的存在,

任何与该空间有关的对象经历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参照场域中的关系来理解,而不能仅凭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来解释。

②场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场域中各种位置的占据者利用种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争。

③场域包含一种投入。当一个人进入某个场域时,就同时进入了与场域相连的一套他本人很可能认识不到的前提预设。因此,一个场域是由身体和信念两部分组成的。

二、简答题

5. 怎样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关系?

【答案】对历史唯物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关系的理解:

(1)马克思阐述了有独到立场和丰富内容的社会学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在社会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有着重大影响。仅仅用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这两个哲学范畴来概括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不仅限制了研究马克思社会理论的视野,把大量关于社会现象的社会学论述排除在马克思理论研究之外,而且还阻碍甚至破坏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割断了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学领域同其他国家对话交流的途径。

(2)社会主义国家对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停留在传统形而上学的层面,重视的是那些高度概括的、作为经验事实本体的本质、规律,亦即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范畴系统,而直接发生着的大量的丰富的社会事实,仅仅是建构抽象概念体系的材料。

(3)布哈林指出马克思的学说中有社会学理论,这是正确的,但是他把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等同为历史唯物主义,这又是机械的。社会学理论中最基础的范畴与原理同哲学没有清楚的界限,甚至往往是重合的,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社会学来说尤其如此。因此,应当在马克思社会学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与联系中进一步研究马克思关于社会学理论的论述。

6. 简述韦伯“理解的社会学”。

【答案】(1)韦伯“理解的社会学”的含义

韦伯的社会学称为“理解的社会学”,用他自己的话说: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根据这个定义,韦伯将人类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意义

社会行动是有意义的,且意义是可以理解的。韦伯把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作为社会学的两大任务。既然社会行动的本质是其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那么用自然科学中的实证方法来研究社会学则无异于方枘圆凿,因此研究社会学的方法就别无他途,只能是理解和说明。

(3)理解

从确定性角度看,理解的确定性的基础有二:

①理性的方法(如逻辑和数学)即对各种行动因素在其有意向的意义中获得完全清晰和理智的把握。理性的理解具有高度的确定性,正如韦伯所言“当某人在推理或论证中应用2X2—4或应用毕达哥拉斯定理时,或者当某人根据我们已经接受的思维模式正确地推出一种推理的逻辑序列时,我们对其意义具有完全清晰明白的理解”。

②重新体验的方法,如移情和艺术欣赏或如狄尔泰所言“理解就是再现你中之我”,这种方法通过同情的参与并能恰当的把握行动发生的情感环境,从而获得移情和欣赏的精确性。这种理解是对别人心灵感觉的精神体验,是对别人的行动和动机的有效把握。

(4)分类

从操作类型看,韦伯把理解分成两类:

①第一类是对主观意义的直接观察理解,即通过对社会行动的直接观察就能理解其意义。对语言、行动、非理性的情绪反应,以及对数学和逻辑命题的理解都属于这一类。

②第二类是解释性理解,即根据动机来把握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解释性理解是对动机的理性理解,它把社会行动置于可理解的和更加内在的意义背景之中。直接观察理解仅仅知道社会行动“是什么”或“干什么”,解释性理解则是要寻求社会行动的“为什么”。

(5)局限性

社会行动是需要而且可以理解的,然而仅有理解是不够的。

①韦伯认为,任何解释都试图获得清晰性和确定性,但无论这种解释多么清楚和确定,它终究是一种主观形式,因此不能认为这种解释就具有因果效力,而只能把它当作一种特定的假设。因此,对社会行动的解释通过与具体的事件进程相比较而证实主观的解释是必不可少的。

②韦伯一直试图把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从而形成一种尽可能客观科学的社会分析模式。韦伯的这种努力与狄尔泰、李凯尔特等人在社会历史领域拒绝因果分析的倾向在方法论上是迥异的。

7. 简述齐美尔是怎样论述群体规模与交往形式的关系的?

【答案】(1)齐美尔试图从纯粹的数量关系入手,研究群体规模的大小对于群体中互动性质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研究群体的大小对于个人和群体性质的影响。

(2)齐美尔认为,从方法论上说,最简单的群体是二人群体。因为二人群体是包含着无数更为复杂的群体的体制、胚芽和素材,而且二人群体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交往,两个成员是多种社会关系存在的唯一条件。在由二人组成的群体中,互动是直接的,群体的性质完全取决于构成它的两个人的性质,不存在超出个人之外的群体结构。每个人都高度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二人群体关系密切,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3)当增加一人,二人群体就变为三人群体。虽然只增加了一个成员,但群体的性质、结构与二人群体相比,却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①出现了另一种独立的社会结构,原先不存在的社交角色也出现了;

②个人参与群体的形式和程度已经不同于二人群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