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875社会学理论之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冲刺狂背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民主(托克维尔)

【答案】托克维尔笔下的民主概念复杂,包括具有公民自由和广泛选举权的代议制度;人民主权的政治形式;中产阶级主导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层民众政治;乃至类似于无政府状态的混乱的政治体系等。但托克维尔注重的“民主”主要是现代特有的一种基于身份平等的社会经济状况,并延伸到心理状态。

2. 社会事实

【答案】社会事实是指任何可以对个人施以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出现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同时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

3. 法理型统治

【答案】法理型统治是指建立在以下基础上的统治类型,即任何一项法律都是以目的合理性或价值合理性(或两者兼而有之)为目标制定出来的,并努力加以贯彻,包括强迫使之得以实施。这种法理型统治可以采取各种极不相同的形式,“科层制”是其中最纯粹的形式。法理型的统治类型所具有的主要特征:①具有活力和自身规律性的管理系统,其中有着明确的责任权限;②实行职务等级制原则并对各级机关建立牢固的监督制度;③办事程序法规化、条例化,任何法律条文一经订出所有成员都应遵守;④实行不顾情面,照章办事的原则;⑤统治形式只是由于法律的认可才是有效的,统治者只是根据法律规定暂时拥有权力,服从者服从的是法律,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个人。

4. 社会分工

【答案】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是对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社会团结的最大影响因素。

造成社会分工的原因主要是在同一空间内人口的增长,使得人口密度增加,人们精神和活动方面的互动频率加大,这就必然导致生存竞争的激化。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往往出现犯罪、以强凌弱、战争等极端的冲突形式,这些冲突形式直接破坏着维系社会团结的基本道德规范,破坏着社会团结的基础,使社会面临解体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职业专门化是减弱人们之间的生存竞争、冲突,同时又能防止社会解体的一种合理选择。职业专门化不仅不会破坏人们之间的联系,而且还能在从事各专门职业的人们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由于社会分工提高了各

个专业的工作效率,使得同一空间内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所以,凡是具有高密度人口而又从生存竞争中保存下来的社会都具有较发达的社会职业分工。

社会分工至少产生了两方面的社会后果:首先,为个人意识和个性的发展造成了空隙,削弱了集体意识;其次,造成了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这两方面的后果为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化提供了条件。

二、简答题

5. 布迪厄使用“惯习”概念来表述什么?有哪三方面的意图?

【答案】(1)“惯习”是一个传统的哲学概念,最早出现于中世纪亚里士多德道德哲学的阐释中,是指美德气质,包含了行为的客观表现以及内在的道德意识状态。但布迪厄对这个概念加以改造,用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

(2)布迪厄运用惯习这个概念,有三个方面的意图:

①试图展示实践是如何从社会中构建出来,同时又怎样构建社会;

②试图展现客观的物质条件、人们的认知结构以及人们的身体本身是怎样相互构建出来的; ③试图展现人类社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通过这几个方面,他企图弥合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心智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的鸿沟,在一定程度上,他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6. 韦伯怎样用类型学方法建构自己的社会学理论?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案】(1)韦伯利用类型学方法建构自己的社会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他概括出的三种权威类型上。韦伯是从社会分层入手论及权威类型的。韦伯认为,社会分层有三个标准:经济标准、群体声望和政治权力。

①韦伯赞同马克思用经济标准对社会成员所作的阶级划分;

②韦伯还按照群体声望和政治权力划分不同阶层,认为群体声望和政治权力都是有别于经济因素的主观标准。

a. 社会声望与经济实力不成正比,即仅有钱财的人并不一定就能获得较高社会声望;

b. 政治权力是对社会的控制能力,它具有强制性,对社会成员表现一定程度的客观性。但政治权力的效力与实施却同社会成员的主观因素不可分,能使权力有效发挥的权威却是在社会成员信服或认可基础上生成的。

韦伯关于三种权威类型和科层制的论述,其实质是在论述社会控制形式或社会组织形式,进一步说是关于社会秩序的研究。但是,社会秩序这个概念在韦伯这里的含义同在孔德那里是不同的。对于孔德来说,社会秩序是客观的必然性;而对韦伯来说,社会秩序是建立在以主观意愿为根本的社会行动之上的,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形成或建立何种社会秩序,要以人们的理解、认可或接受为前提。因此,韦伯所说的社会秩序不是外在客观性,而是以理解、认同、接受等主观因素为基础的主观共同性,亦即主观性的客观性。

(2)基本内容

①传统权威是依靠“人们对古老传统的神圣性以及实施权威者合法地位的牢固的信念”的社会控制形式。传统权威的根本特点是相信过去,它是同传统社会行动相统一的。即传统权威是以传统社会行动为基础的。因为某一时期或某一时代某一群人以传统为行动的根据,才使得传统权威生成并得到社会认可。

韦伯对传统权威作了进一步划分,认为它包括老年人统治、族长制和世袭制三种表现形式。老年人统治和族长制是简单的传统权威,是纯粹的人治。世袭制是通过各种管理机构而以制度化来维持传统控制的社会控制形式。

②感召权威是典型的人治,是以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为根据行使政治权力的社会控制形式。韦伯认为,感召权威尽管常常是不合理的,但往往是富有挑战性或积极性的。正是那些自负其才的领袖,在对传统权威挑战中向世人显示了自己的韬略与胆识,并赢得人们的信服,从而获得了感召权威。感召权威的实质是维护个人权威,它发挥和实现的手段与形式是灵活的。

③合法权威是以正式法规为基础的社会控制形式,无论是统治者行使权力,还是被统治者认可权力,都要以法律和规则为依据。传统权威的保守作用和感召权威的个人魅力,都在合法权威面前得到了扬弃。韦伯认为,合法权威同工具理性是一致的,它是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凭借发挥的最典型的社会组织形式或社会管理模式是科层制。

7. 简述韦伯有关“价值中立”的思想。

【答案】(1)1904年,韦伯发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的“客观性”》一文;1914年,在“社会政策学会”的一次内部会议上,韦伯就新历史学派在经济领域推行伦理价值判断的观点发表《“价值中立”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意义》一文。上述两篇文章都围绕着一个基本问题,即在什么意义上说与社会和文化现象相关的那些学科中也存在一般的“客观有效真理”。即在涉及主观意义现象的专业学科中(如社会学),客观研究如何在逻辑上是可能的。为解决这个问题,韦伯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法,即“价值中立”和“理想类型”。

(2)对价值中立的理解可以通过它的对立面即价值判断得到更好的把握。

①价值判断是从伦理、文化和哲学观点中推演出来的实际价值判断即实践判断;

②科学中价值中立或价值自由就是在研究过程中要摆脱价值判断,或者不作价值判断、暂停价值判断;

③价值判断是科学领域之外的问题,不能依靠科学来解决。

韦伯的价值中立是一种学术研究的规范原则,而不是学术本身的一种构成原则。价值中立不是要求学者没有或不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是要求他们应弄清在什么地方要诉诸于分析的理解,在什么地方要诉诸于情感,告诫他们不要把关于事实的科学分析与关于事实的评论相混淆。

(3)价值中立是研究过程所要求的,研究过程中如果有价值判断,那么科学就没有客观性可言。但是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确立离不开价值的指导,如果没有研究者的价值观,那么课题的选择就失去了原则,关于具体的实在也失去了有意义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