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金融学、信用管理方向之货币银行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金融学、信用管理方向之货币银行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 . 2
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金融学、信用管理方向之货币银行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二) . . 8 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金融学、信用管理方向之货币银行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三) 14 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金融学、信用管理方向之货币银行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四) 21 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金融学、信用管理方向之货币银行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五) 27
一、名词解释
1. 金融市场
【答案】金融市场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它包括如下三层含义,一是它是金融资产进行交易的一个有形和无形的场所;二是它反映了金融资产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所形成的供求关系;三是它包含了金融资产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运行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价格(包括利率、汇率及各种证券的价格)机制。
在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上,金融资产的价格和资金的利率能及时、准确和全面地反映所有公开的信息,资金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迅速、合理地流动。金融市场作为货币资金交易的渠道,以其特有的运作机制使千百万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储蓄汇成巨大的资金流推动和润滑着商品经济这个巨大的经济机器持续地运转。金融市场还以其完整而又灵敏的信号系统和灵活有力的调控机制引导着经济资源向着合理的方向流动,优化资源的配置。在金融市场上,价格机制是其运行的基础,而完善的法规制度、先进的交易手段则是其顺利运行的保障。
2. 信用工具
【答案】信用工具指用来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反映了各种信用关系并为其服务。其特点为:(1)偿还性,即大多数信用工具必须到期偿付债务。(2)可转让性,即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转让,有较强流动性。(3)本金的安全性,即债权人到期可安全收回本金。(4)收益性,即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带来收益。主要信用工具有:商业票据,支票,银行票据,股票,债券等。其中前三者是短期信用工具,而后两者是长期信用工具。
二、简答题
3. 说明混合型通货膨胀理论。
【答案】混合型通货膨胀是指由总需求增加与成本上升共同作用而带来的商品与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的上涨过程。这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考虑,因为现实的通货膨胀往往是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政策干预经济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凯恩斯主义盛行的年代,政府对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进行需求干预治理的结果。当发生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时,假定社会总需求不变,工资和物价会螺旋上升,失业増加,产量下降。混合型
通货膨胀是政府此时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扩大总需求,失业和产量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但物价会进一步上升,从而形成所谓的混合型通货膨胀。如图所示。
图 混合型通货膨胀
假定最初由于生产领域的原因导致总成本上升,供给曲线AS 由初的需求曲线交于点,价格水平由P 0上升到向左上方移到最为了遏制实际产出的减少和防止出现高的失
相交于点,上升到P 2,需求扩张拉业率,政府采取扩大投资和刺激需求的措施,需求曲线由AD 0上升到AD 1, 这样使原来由成本推动的价格上升进一步得到需求拉上的支持,动的价格上升,又会进一步引起成本上升,供给曲线由AS 1移到AS 2, 与AD 1相交于e 3,此时价格水平为P3。这样的过程持续下去,就表现出一种由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互推动的机制,AS 与AD 分别向左上和右上方移动,价格则沿着均衡点的轨迹
呈“螺旋式”上升过程。
4. 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原则是什么?怎样理解?
【答案】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商业银行,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不以盈利为目的。中央银行的目标是维护币值的稳定,并代表国家来管理、调节金融,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由此决定了其一切活动要以整个社会的利益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其自身的盈利为目的。
(2)经营对象限于金融机构和政府。中央银行拥有特权,如果允许其从事与商业银行相同的
业务,势必形成不公平竞争,这样中央银行的超然地位会受损,也不利于其金融监管工作的开展。
(3)资产应具有最大的流动性。中央银行只有使资产保有最大的流动性,才能满足其调节资金供求、稳定金融体系、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因此,中央银行要避免购买期限太长、流动性弱的证券,也应尽量不发放长期贷款,并持有一定数量的黄金、外汇储备。
(4)定期公布业务状况。中央银行必须定期公布自己的业务状况,向社会提供有关的统计资料,这样做有利于提高中央银行的信誉,增加制定、执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同时也有利于国内外有关方面准确、及时了解政策,调整经营,进而实现央行预定目标。
(5)分支机构协调要适当。由于中央银行职能的特殊性、地位的特殊性,在分支机构设置上,一般总行设于首都或重要经济发达城市,按经济需要设置分支机构,为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所确定的水平从P 0
到
也可以在国外设立代表处。
(6)业务活动的相对独立性。中央银行为实现对宏观经济的调整,对金融业的监督管理和维护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目标,在业务活动上必须享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不受干预地进行活动。
5. 简述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和调整措施。
【答案】(1)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经济因素的,也有非经济因素的。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五种原因。
①季节性和偶然性原因。由于生产、消费有季节性变化,一个国家的进出口也随之而变。季节性变化对进出口的影响并不一样,由此造成了季节性失衡。典型的季节性国际收支失衡发生在以农产品作为主要出口商品的发展中国家。无规律的短期灾害如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也会造成一国出口减少,进口増加,引起国际收支失衡。季节性和偶然性国际收支失衡都是临时性的,它们对国内经济的危害相对较小。
②周期性原因。因经济周期波动使经济条件变动而发生的盈余和赤字交互出现的国际收支失衡。例如,在经济繁荣时期,进口需求增加,可能出现经常项目赤字;在经济萧条时期,进口需求下降,可能出现经常项目盈余。从资本与金融项目看,经济繁荣时期,投资前景看好,资本流入增加;经济萧条时期,投资前景黯淡,资本流出増加。二战后,主要工业国的商业周期波动极易传播至其他国家,从而引起世界性的周期波动,致使各国国际收支出现周期性失衡。
③货币性原因。由于一国的价格水平、利率水平等货币性因素与其他国家比较发生相对变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货币性失衡。例如,一国货币供应量增加过多,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该国一般物价水平和生产成本便会普遍上升,该国的出口便会受到抑制,而进口则受到鼓励,从而造成该国经常项目收支恶化。另外,货币供应量过多,还会引起本国利率下降和资本流出增加,从而造成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逆差。两者结合在一起,会造成一国国际收支逆差。货币性失衡不仅与一国经常项目有关,也同资本与金融项目有关。
④结构性原因。指当国际分工格局或国际需求结构等国际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一国的产业结构及相应的生产要素配置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从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结构性失衡。各国由于地理环境、资源分布、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等经济条件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从而形成各自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当国际间对某些商品的生产和需求发生变化时,如果一国不能相应地调整其生产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则会引起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失衡。
⑤外汇投机和资本外逃造成的失衡。投机性资本流动是利用利率差别和预期的汇率变动来牟利的资本流动。投机性资本流动可能是稳定的,也可能是不稳定的。不稳定的投机使汇率变动更加恶化,投机造成贬值,贬值又进一步刺激投机,从而使外汇市场变得更为混乱,资本大量外流。资本外逃是保值性资本流动。当一个国家面临货币贬值外汇管制、政治动荡或战争威胁时,在这个国家拥有资产的居民与非居民就把其资金转移到他们认为稳定的国家,造成该国资本的大量外流。不稳定的投机和资本外逃具有突发性、规模大的特点。
(2)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