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货币金融学之货币银行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货币乘数
【答案】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应M 与基础货币B 之比。对于决定货币乘数的具体因素,中央银行+能直接控制,但可以通过对其施加影响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一般有以下5项:现金比率、超额准备率、定期存款准备率、活期存款准备率、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的比率。
(1)现金比率。即流通中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对乘数的确定有重大影响,现金比率越高,货币乘数也越高;反之亦然。
(2)超额准备率。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越高,货币乘数就越小;反之,越大。
(3)定期和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越大。
(4)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的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变小;反之,变大。
2. 单一银行制和分支行制
【答案】单一银行制和分支行制是商业银行的两种组织制度。单一银行制又称单元银行制,指业务只由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经营,而不设分支机构的银行组织制度。目前只有美国还部分实行,但许多州也放宽了限制,单一制向分支行制发展的趋势确己形成。分支行制指银行在大城市成立总行,并在全国及该市或国外各地设立分支行的制度,分支行的业务和内部事务统一遵照总行的规章和指示办理。目前绝大部分国家都采用这种形式。
两种银行制度相比,单一银行制可以限制银行间的吞并和金融垄断,有利于协调政府和银行间的关系,自主性和灵活性较好。但是由于限制了竞争,不利于提高效率,与经济的外向化发展矛盾,金融创新不佳。而分支行制则有利于开展竞争,获得规模效益,有利于调剂和充分运用现金,分散风险,便于国家直接控制管理。但是需要较好的控制手段和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优势。
二、简答题
3. 试述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答案】金融体系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金融体系主体的商业银行,更是在经济中发挥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它的主要作用有:
(1)充当信用中介。充当货帀供应者与货币需求者之间的中介,是银行最基本的职能。一方面,它动员集中社会上各种暂时闲置的资金,作为银行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它再将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贷放出去,投向需要资金的企业和部门。将闲置资金转换到生产用途中。这个职能对于提高全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2)充当支付中介。银行可接受企业或客户的委托,办理货币的收付与结算、货币与贵金属的保管等业务。银行为客户办理非现金结算,对于加快资金的流通、节省货币流通费用有很大的
作用。
(3)创造信用流通工具。银行能创造出信用工具,执行货币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银行最初创造的信用工具是银行券,在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以后,纸币由中央银行发行。而后,银行产生的支票又逐步成为现代经济社会最主要的支付工具,在欧美经济发达的国家,经济交易约90%是以支票为支付工具的。目前,信用卡和“电子货币”等新的信用支付手段,地位日益重要。
(4)作为信用创造的主体。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在留足法定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之后,可以基于盈利的动机,利用剩余的准备金进行贷款或投资,形成存款的增加和信用的扩张。由于商业银行接受存款和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金融机构,所以在信用创造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5)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资源、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开展广泛的金融服务,来满足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例如,商业银行开展的代转工资、信息咨询、电脑处理等等服务都超出了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范畴,既增加了自身的盈利,又可以借以扩张自身的资产负债业务。
(6)调节经济。商业银行通过其中介活动,调剂社会各部门的资金余缺,同时在中央货币政策指引下,在国家其他宏观政策的影响下,实现调节经济结构,调节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引导资金流向,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引导作用。有时,商业银行还可通过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活动,来调节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4. 什么是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两者的差异性如何?
【答案】(1)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就是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货币需求方程和货币需求函数中,剑桥方程式、凯恩斯货币需求模型、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者P 是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典型。
货币需求的研究任务首先是识别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并分辨清楚各因素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对于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通常划分为三类:一类为规模变量,如收入和财富;一类为机会成本变量,如利息、物价变动率;余下的则称为其他变量,如制度因素等。
将机会成本变量引入货币需求模型或函数,是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问题的典型表现。其目的在于说明利率和价格变动这类因素对货币持有主体可能造成的潜在收益或损失,以及这种潜在收益或损失对微观主体货币需求行为的影响。
(2)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是货币当局决策者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合理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从总体上考察货币需求的方法。判断总体货币需求的变动是决定货币供给的关键。
从宏观角度估算货币需求,需要利用货币需求的宏观模型。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费雪的交易方程式都直接是宏观模型。这些模型的共同特点是都没有反映微观主体的心理、预期等因
素,不考察各种机会成本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主要是关心市场供给、收入这类指标的变化。
(2)对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其着力点在于建立可以更充分反映客观实际的模型并据以剖析
货币需求变化的原因;对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则在于根据可以解释货币需求的变量,其中包括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和一些重要机会成本变量,来估算总体货币需求作为货币供给决策的依据。
5. 我国轻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思路为何要调整?
【答案】(1)企业债券是公司或企业为筹措长期资金而发行的一种偾务契约,并承诺在未来的特定日期偿还本金并按照事先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通常,企业债券筹资金额大,时间长,使用自由,安全性比股票高,可以比股票优先受偿。而企业债券市场就是发行或交易企业债券的场所,是资本市场的一部分,包括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两部分。
(2)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企业债券发行市场得到逐步的成熟,但流通市场的发展却一直被忽视。这主要表现在上市规模小,交易量少,品种少,绝大部分的企业债券发行结束后都没有上市挂牌交易。这与债券市场的重要作用是不相适应的。发展债券市场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①银行从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迫切要求中感受到债券市场发展的必要性。一方面,亚洲金融危机国家在1997年的金融危机中银行体系纷纷失效,教训之一是金融体系不能过于依赖银行。相比之下,我国银行体系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比亚洲金融危机国家更加垄断。2001年底银行贷款余额占GDP 比重为77.19%, 银行贷款余额占外部融资的比重为59.03%。垄断程度越高,银行体系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而发行偾券是债务性资金筹集的一个良好替代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不良贷款问题难于解决,银行信贷存差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而目前可供银行投资的债券品种规模都无法满足需求。
②发展债市是提高货币政策效率的需要。债市正逐渐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③资本市场需要多品种的繁荣发展的债市,形成对冲机制,防范风险,还可使上市公司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调整资本结构。
④居民的多样化投资及工商企业流动性管理的需求也要求债市扩大规模,由于缺乏债券,现在很多投资人委托理财,直接进入股市,常因风险过大而失败。
⑤统计显示,2001年全球金融衍生品中,利率性衍生品要占到95%,债券是最基本的利率产品,金融创新只能是发展债市。
(3)目前我国应该更好的发展企业债券二级市场,进而提高债券流动性,促进一级市场的发展。这将是我国金融市场未来几年的发展重点,主要发展方向是:
①将企业债券的发行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可以在发行制度层面上改变企业债券发行量和利率水平由政府决定的状况,以便使各发行主体的信用差别得到显示,提高企业债券应有的供给弹性和价格需求弹性,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约束机制。
②制定信用评级管理办法。在债券评级方面,引进境外著名债券评级机构,为投资者选择投资工具提供基本的评价基准。同时,制定对信用评级公司的管理法规,建立客观公正的信用评级制度。
③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具有专业分析能力,能増强对发行人的制约,规范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因此应大力培育那些资金运用原则与企业债券相适应的保险公司、社保基金和住房基金等机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