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东交通大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永明体
【答案】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诗体,又称新体诗。代表作家主要有谢朓、沈约和王融等人。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永明体”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由不注重形式到日益注重诗歌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2. 都城赋
【答案】都城赋,是以都市为描写对象的赋。又称为都邑赋,或都市赋。它最早产生于汉代,首创者是班固。两千年间,这类赋从来未问断过。清康熙年间陈元龙等人所编辑的《历代赋汇》,收“都邑赋”百有余篇尚不包括清朝在内。在这些都城赋中,有七篇最是广为人知,又颇受好评,如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左思的《三都赋》。
3. 《楚辞·九歌》
【答案】《楚辞·九歌》是《楚辞》中的代表作之一。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国殇》一篇,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 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代为抒写他人或神的感情,风格大都凄清幽渺,细腻动人。从现存的《九歌》来看,它的民间文化色彩十分浓郁,而屈原的个人身世、思想痕迹倒并不重,可以说《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4. 乐府
【答案】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又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乐府诗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方式:文人专门作; 从民间收集。乐府诗的代表作就是被称为乐府双璧的《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
5. 《汉宫秋》
【答案】《汉宫秋》是元代马致远创作的一部历史剧,是元朝四大悲剧之一。全名《破幽梦孤
雁汉宫秋》。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全剧四折一楔子。它也是元朝四大悲剧之一,《汉宫秋》的主角是汉元帝。作品通过他对文武人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
6. 古诗十九首
【答案】《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末期的古诗组诗名。南朝萧统从无名氏《古诗》中选录了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的。这些诗反映了汉末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它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古诗十九首》多写夫妻朋友的离情别绪和下层文人怀才不遇、穷愁潦倒的各种忧愤之情。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两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艺术上,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刘勰在《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作家在诗文中表现对人的生命、命运及价值的重新发现、思索和追求,诗文的日趋整伤华美,预示着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即将到来。
二、简答题
7. 简述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特点。
【答案】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约50年时间。建安诗歌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建安文学的代表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1)曹操及其作品特点
曹操,今存诗20余首。他的一部分诗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如《蒿里行》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前后最黑暗混乱的一段历史,描绘了军阀争权夺势所造成的悲惨现实。另一部分诗抒发了他的人生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如《观沧海》写登临碣石眺望大海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作者吞吐宇宙的气概和宽广博大的胸怀; 《龟虽寿》抒写了年命有尽而老当益壮的积极进取精神; 《短歌行》抒发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曹操不仅用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2)曹丕及其作品特点
曹丕现存诗约40首,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备,多为对人生感慨的抒发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题材上除一部分写游赏之乐的宴游诗外,以表现游子行役思亲怀乡、征人思妇相思离别居多。借传统题材表现了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气氛,以及人生多故的伤离悯乱。最著名的是《燕歌行》二首,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曹植及其作品特点
曹植,字子建,为曹操第四子,天资聪颖,才华过人。现存诗90多首,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赞赏幽并游侠儿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寄托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和憧憬; 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如《赠白马王彪》在抒情中穿插以叙事写景,将诗人备受迫害的感情凝聚起来,痛斥小人挑拨曹丕与他们的手足之情,对任城王的暴卒表示深切的悼念。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赞许有佳:“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4)建安七子及其作品特点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瑀,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瑀比较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玚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这种时代风格的具体内容及其形成原因,便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的:“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5)蔡琰及其作品特点
蔡琰是建安时代杰出的女诗人,她的作品有《悲愤诗》两篇,一为五言体,一为楚辞体。这两篇作品是蔡琰“感伤离乱,追怀悲愤”的产物。其中以五言体的尤为著名。此诗长达五百四十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女子创作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它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8. 简述建安文学的特征。
【答案】建安文学是指从汉献帝刘协建安年间(193~220)下延到魏明帝曹睿太和年间(227~233)这一历史阶级的文学,实际上是以曹魏为中心的文学。这个时期的文学形成了古代诗歌史上第一个文人创作高潮和“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其特征主要表现在:
(1)内容上:反映现实,抒写怀抱
建安文人在他们作品中真实地反映了三国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痛苦,描绘出一幅幅满目疮痍、凄凉残破的乱世灾难图。如曹操的《薤露行》记叙董卓之乱前后的历史事实,弹劾执政者的昏庸无能和军阀的殃民祸国; 《蒿里行》更揭示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现实,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建安作家还在其作品中抒写了他们希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壮志和理想。曹操的《短歌行》抒发民作者年岁老大、功业未竟的感慨、求贤若渴的情怀和统一天下的抱负,真诚感人。《步出夏门外》中的观沧海、《龟虽寿》更是“歌以咏志”的名篇。
(2)形式上:抒情直接,笔调明朗,文质相称
建安文人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抒情“唯求诚恳”,“不求雕琢”,浑厚朴素,直率自然。建安的优秀作品多产生于战乱年代,形势不允许作家进行艺术上的精雕细琢,往往都是感情激动或紧急情况下一气呵成。建安文学“不尚雕琢”,“不求纤密”,并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