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基础知识(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乐府

【答案】新乐府是指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因其用新题写时事,不依谱,不入乐,体制上与古乐府不同,故称。新乐府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以及杜甫以乐府写时事,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创作方法,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为务,不少作品堪称优秀,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然而因其“系于意不系于文”,有时不免径质直切,影响了情韵之美的实现。

2. 太康文学(太康之风)

【答案】“太康文学”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文学。由于时代的原因,潘、陆诸人不可能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不会写出阮籍那种寄托遥深的作品,他们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拟占,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太康诗风“繁缛”特征的主要表现为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这一时期诗坛出现了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但除左思的作品反映了一定的现实内容,成就较高外,大都有形式主义倾向,内容稍显贫乏,追求词藻的华美,注重艺术形式技巧。

3. 《搜神记》

【答案】《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搜神记》所叙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不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文章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4. 建安七子

【答案】建安七子是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刘桢七人的合称。七子之中除孔融外,均依附曹氏政治集团,都是邺下文人集团中的杰出人物。建安七子的得名源于曹丕《典论·论文》,“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以王粲的成就最高,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他的代表作有《登楼赋》。

5. 宫体诗

【答案】宫体诗是指以南朝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宫体”是指一种讲求声律、对偶与辞采华美的轻艳靡丽之风,梁代时宫廷贵族不满足于山水的清音,而追求强烈的声色刺激。宫体诗创作特点表现为题材的娱乐性质和对写实技巧的追求。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承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对唐代律诗的形成起过积极的作用。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

6. 《鹊桥仙》“纤云弄巧”

【答案】《鹊桥仙》“纤云弄巧”是北宋秦观的词作。《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本词的内容一也正是咏此传说。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在这里,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

二、简答题

7. 试述韩柳在散文文体创作上的开拓。

【答案】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至韩、柳始成,主要是因为韩、柳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观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在散文文体创作取得了较大的开拓,主要表现在:

(1)形式自由,突破传统

按照实用文体划分,《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愚溪诗序》则是自己诗作的自序。两篇文章文体各异,体现了唐代散文形式自由的特点。一般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它形式上讲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祭十二郎文》却一改传统,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重在倾诉痛悼之情,通篇追叙与十二郎的叔侄深情,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而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对一般的书序也有突破。一般书序以说明、记叙为主,而《愚溪诗序》重在借序阐发对黑暗政治的不满和抗议,重在议论和抒情。它们都超越了实用文体的范畴,是对实用文体形式的突破。

(2)真情动人,生命鲜活

自由的形式不过是思想情感的载体。散文将浓郁的感情倾注文中,强化了散文的抒情特征和艺术感染力,展示了鲜明的个性特点。读韩柳散文,会感到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感情浪潮,触摸到令人心悸魂动的鲜活灵魂和生命力。如《祭十二郎文》采用生者对逝者直接倾诉的方法,写尽了亲人之间骨肉深情,及最终未能面见死者的深深痛悔和自责,撼人心魄,动人的感情体现在文章的细节中,那是鲜活生命与灵魂的与我们直接的交流。

(3)骈散结合,修辞多样

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追求华丽词藻,内容空虚浮泛的文风; 但是在语言形式上,他们并没有摒弃传统骈文的优点,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给它们注入了鲜活的现实内容、感情和思想,使之成为有血有肉的散文作品。整散结合的句式,在参差疏落之中显现整伤之

美; 且宜于诵读,富于声韵之美,体现出散文借鉴韵文之后新的生命活力。

总之,以韩柳为代表的唐代散文,首先体现了勇于创新的精神。他们的散文突破了一切实用文体的界限,将大部分应用文写成了艺术性很强的文学散文。其次,他们将浓郁的感情倾注到散文之中,浑厚坚实中寓有一气贯注的精神气脉和情感力量,展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8. 简评李贺诗歌的艺术。

【答案】唐代的李贺是一个苦吟诗人,他有高度的艺术才华,醉心于浪漫主义,由于刻意的苦吟而追求创新,李贺的诗以奇著称。他的诗歌称为“长吉体”,主要艺术特色有:

(1)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有独创性

李贺诗歌的想象和构思往往超出常人的智力和自然时空的局限,充满神秘色彩。如《梦天》诗的前半部分写瑰丽的月宫仙境景色,扑朔迷离,后半部分突然转而俯览人世的沧桑,构思甚为奇特,想象力惊人。

(2)诗歌意象非同寻常

李贺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怪诞华美的词汇,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强烈的主观色彩常表现为意象复合的“通感”,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新鲜,化平易为惊险、瑰丽。鲜明瑰丽的意象和丰富的主观色彩,是李贺诗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代表作如《李凭箜篌引》。

(3)“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

李贺的诗歌是冷、艳、奇、险自成一家,表现出一种悲哀的美。字词上浓妆重墨,经常选择感情强烈或生新拗折的字眼,使用比较特殊的修辞方法,如喜用“啼”、“泣”、“腥”、“酸”、“冷”、“鬼”、“死”等字,使诗歌充满幽冷哀伤的色彩。

(4)唯美倾向

李贺的诗是苦闷的象征,其直观幻想和描写,在艺术修辞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总之,李贺诗在构思、意象、遣词、设色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形成瑰丽、冷艳的浪漫风格,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9. 简述唐宋古文运动。

【答案】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到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这一运动在中唐由韩愈、柳宗元等人发起,但它的成功却在北宋。北宋的古文运动是以复古为号召的文学革新运动,在欧阳修、王安石和“三苏”的大力倡导之下,继承了韩、柳的成就,使古文成为文学主流,蔚为风气。他们所提倡的散文实际是一种新型的散文,既有所继承,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时代特点。就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 就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体现了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

(1)唐代的古文运动

中唐时期散文的创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前代文风革新努力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