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818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机械团结
【答案】机械团结是指这样一种社会联结纽带:它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人们可以在原始社会或传统农村社区中发现这种团结的典型表现。以机械团结为纽带的社会中,由于分工不发达,人们的活动、经历和生活方式大体相同,成员之间的同质性程度很高。这种同质性不仅表现在物质活动方面,而且也表现在精神活动方面。这些共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规范以及道德情感总和起来形成一种被称为集体意识的强大力量,构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础,维持着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成员之间有着强烈的集体归属感。
2. 价值无涉
【答案】价值无涉又称价值中立,是指不使用价值判断而使用逻辑判断。由韦伯提出,价值中立原则有两个含义:①一旦社会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自己的或他人的价值观念,遵从他所发现的资料的指引。无论研究的结果对他有利或是不利,他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资料。即他必须严格地以客观和中立的态度来从事研究,目的是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②要区分“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科学家可以估量行为的可能后果,但不能做出价值判断。
3. 惯习
【答案】惯习是指一种持久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布迪厄用“惯习”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行为往往有一种非常直观的理解和把握,并且这种理解和把握既是当前实践的基础,同时来自于在此前的实践过程中经久形成的持久而又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和行为之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即对实践的前认知把握。
4. 单面社会
【答案】单面社会是指一种单向度的社会。马尔库塞对工业社会进行剖析,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社会在政治、文化、思想方面变得单一化、一体化。主要表现为:①机械化的盛行使花费在生产劳动中的体力的数量和强度日益减少;②工人的职业分层发生了变化,蓝领工人变少和白领工人增多;③劳动的特点和改变的生产工具,同时改变着劳动者的意识;④新技术的兴起和应用使工人的否定性地位被进一步削弱,工人自己已经意识不到自身与已确立的社会相矛盾。
二、简答题
5. 简述布迪厄的场域与惯习理论。
【答案】(1)场域
①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制度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定的。
②决定这些位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a. 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分配结构中,各种位置实际和潜在的处境;
b. 这些位置彼此之间的客观关系(包括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对应关系等)。这两个方面是密切交织在一起的。
③可以将场域设想为一个运作空间,场域的效果得以在其间发挥,并且由于这种效果的存在,任何与该空间有关的对象经历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参照场域中的关系来理解,而不能仅凭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来解释。这正是关系论基本立场的反映。
④场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场域中各种位置的占据者利用种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争。布迪厄特别强调,场域中斗争的焦点在于谁能够强加一种对自身所拥有的资本最为有利的等级化原则。从场域的这一特征来看,行动者的策略正取决于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即特定资本的分配,同时取决于他们对场域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依赖于他们对场域所采取的观点,即从场域中不同位置出发所采纳的不同视角。
⑤场域包含一种投入。当一个人进入某个场域时,即同时进入了与场域相连的一套他本人很可能认识不到的前提预设。因此,一个场域是由身体和信念两部分组成的。人们深陷其中的实践信念并非一种心灵状态,也不是武断遵从一套外界灌输的教条,而是一种身体状态,是被各种社会秩序加以系统利用的体现在身体上的性情倾向,即布迪厄的“内在性的外在化”。这正是布迪厄十分关注的符号权力运作的核心。
(2)惯习
①布迪厄用“惯习”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实践过程中持久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惯习,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和行为之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即对实践的前认知把握。
②布迪厄认为,惯习是一种生成性结构,它塑造、组织实践,生产着历史;但惯习本身是历史的产物,是一种人们后天所获得的各种生成性图式的系统,正因为这一点,布迪厄称惯习是一种“体现在人身上的历史”。但由于人们将它内化为一种“第二天性”,以至于人们已经完全忘记它是一种历史。
③惯习是一种“外在性的内在化”。个体行动者只有通过惯习的作用,才能产生各种“合乎理性”的常识性行为。所以,惯习是“所有选择所依据的不被选择的原则”。
④在理解惯习概念时,不能将它与意识哲学、主体哲学中的“主观”立足点混淆起来,不能将它等同于相对比较被动的“习惯”,不能将它视为一种“无意识”。必须同时考虑惯习概念的生成性和历史性。
(3)场域与惯习的关系
①布迪厄认为,场域与惯习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a. 制约关系:场域形塑着惯习,惯习成了某个场域固有的必然属性体现在身体上的产物; b. 认知建构的关系:惯习有助于把场域建构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值得社会行动者去投入、去尽力的世界。
②布迪厄提醒人们,在了解这两种关系时要注意两点:
a. 知识的关系取决于制约的关系,后者先于前者,场域的结构塑造着惯习的结构;
b. 社会科学必然是一种“知识的知识”,必须包括一种具有社会学基础的现象学,用以考察场域里的那些基本经验。
6. 简要评价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答案】(1)理论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来,理性选择理论在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内逐渐发展起来,并一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杰出代表是科尔曼。
(2)理论出发点
科尔曼的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
①他运用的是个体行动具有目的性的行动理论;
②他借用了经济学中的最大限度获取效益的概念去说明“有目的的行动”。
(3)理论贡献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在现代经济社会学界已经产生了广泛影响,科尔曼往往成了理性选择理论的代名词。其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科尔曼揭示了经济社会学理论新的发展方向。
②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提供了一种自帕森斯以后对社会系统实行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社会行动理论。科尔曼注重法人行动研究,从而为理解与解释社会基本事实、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微观与宏观之间的互动整合,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和生命力。
③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借鉴了经济学均衡分析与理性选择模型,并将其扩展到社会行动领域,同时在理论框架和数学模型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有助于提高社会学分析社会问题的精确性和解释能力。
(3)理论局限
科尔曼的理论贡献是不能遮蔽的,但其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未加限制地把目的理性扩展到经济行为以外的社会行为上,扩及到宏观的社会系统研究上,必将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和局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完全理性的问题
“理性人”的特征是追求效益最大化,无论科尔曼将理性的概念如何泛化、扩展,行为者具有充分的计算能力这一点是没变的。即行动是通过一套以科学为基础的理性计算实现的。理性人虽然处于各种社会制度、社会关系中,但这些都可以以理性的形式计算和利用,人具有完全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