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875社会学理论之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第一次现代性

【答案】第一次现代性用来描述以民族国家社会为基础的现代性,其中社会关系、网络、共同体主要是从地域意义上来理解的。第一次现代性的典型特征体现为集体的生活方式、进步、可控制性、充分就业和对自然的开发。用于分析第一次现代性的概念框架建立在三条原则的基础上:①社会学的地域局限性,即社会学的观念及其概念都植根于民族国家这个“集装箱”之中;②服从某种既定的社会集体,个人在很大程度上都受他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所决定;③进化的原则。西方社会代表了一种功能上先进的社会

2. 社会分工

【答案】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是对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社会团结的最大影响因素。

造成社会分工的原因主要是在同一空间内人口的增长,使得人口密度增加,人们精神和活动方面的互动频率加大,这就必然导致生存竞争的激化。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往往出现犯罪、以强凌弱、战争等极端的冲突形式,这些冲突形式直接破坏着维系社会团结的基本道德规范,破坏着社会团结的基础,使社会面临解体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职业专门化是减弱人们之间的生存竞争、冲突,同时又能防止社会解体的一种合理选择。职业专门化不仅不会破坏人们之间的联系,而且还能在从事各专门职业的人们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由于社会分工提高了各个专业的工作效率,使得同一空间内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所以,凡是具有高密度人口而又从生存竞争中保存下来的社会都具有较发达的社会职业分工。

社会分工至少产生了两方面的社会后果:首先,为个人意识和个性的发展造成了空隙,削弱了集体意识;其次,造成了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这两方面的后果为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化提供了条件。

3. 结构化理论

【答案】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里将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成果融合起来,构建了一些具有一定解释力的概念,并在对社会学理论内部的各派理论进行大清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结构是指社会行动所涉及的规则和资源,结构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和人类行动的中介,并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

4. 传统型统治

【答案】传统型统治是指那种统治的维持是靠从古到今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的统治类型。韦伯勾画了传统统治形式的一般特征。他指出,这是一种宗法制统治形式。统治者或主人是由传统的世袭制度决定的,统治者具有终身的权力,并将这种权力不断地传给自己的后裔。这种统治具有很强的个人性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是一种主子与奴仆的关系。它所代表的是一种保守力量,它主张永远维持先王或上帝的神圣秩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有任何改变。

二、简答题

5. 为什么说哈贝马斯关于言语的有效性基础的论述,是他推进社会理性化的深刻体现?

【答案】原因如下:

(1)言语有效性是最基本的理性基础

①言语有效性要求包括四点:

a. 表达的可领会性;

b. 陈述的真实性;

c. 表达的真诚性;

d. 言说的正当性。

这四点是保证语言交流或话语沟通的基本原则,只有这四条原则得以兑现,理解与共识才能达成。

②哈贝马斯对韦伯工具理性的批判

a. 哈贝马斯认为,工具理性化无法解决人际交往关系中的问题。人际交往关系展开的是主观意愿层面的意义世界,它需要一种与工具理性不同的理性原则。保证言语有效性的四条原则,亦即交往关系有效的理性原则,又可称为交往理性,按照它来行事,言谈话语就能达成有效的沟通,形成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共识。言语有效性的四条原则被哈贝马斯看成最基本的理性原则,这四条原则组成的交往理性是其他理性原则的根据,是理性的理性。

b. 言语有效性的四条原则是人类生活基本理性原则的综合。真实性原则即如实地描述陈述对象,这实质是科学认知活动中的客观性原则;正当性原则即言者和听者都要以公正地评价周围事物作为交流的前提,这实质上是体现了道德评判和伦理准则的评价原则,是道德和伦理领域的善的原则;真诚性原则是言者向听者表达内心世界,以求情感融合和共同体验的关系原则。这说明言语有效性原则已把人类生活中的三种基本原则“真、善、美”都纳入自己的范畴之中。可沟通性原则是针对言语沟通的特点而新增加的。如是观之,言谈有效性原则或交往理性原则,同科学原则,伦理原则和审美原则的关系是总体与部分的关系,同是普遍与个别的关系。

(2)言语有效性原则是其他理性原则得以形成的基础

哈贝马斯说的言语是日常生活的言语交流,日常生活基本展开形式就是人们之间的言语交流,日常生活被看成其他领域里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人们每日从日常生活出发进入科学、生产、政治、文艺等领域,因此,日常生活领域中的理性原则也就是其他领域中理性原则的母体或基础。

不仅只有在交往理性或言语行为理性同其他理性原则的原初与派生关系中,才能理解人类社会生活各种理性原则的来龙去脉,而且也只有在这种关系中才能真实把握各种理性原则的根基和适用度。

6. 简述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吉登斯的社会理论的起点是关于社会行动的思考,社会行动、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化是吉登斯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该宗旨是探讨人的行动与行动中的自我的性质,研究应该如何从概念上理解互动及其与制度的关系,努力把握社会研究的实践意涵。

(1)吉登斯把社会活动看作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在其连续性的运动中剖析它的作用或结构化功能,强调蕴含在行动过程中或者说是支配行动过程的意识因素的连续性。吉登斯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行动中意识因素的连续性。

①他认为支配人们社会行动的意识不应简单地称之为“自我意识”,而应当认识到它是一种“人类意识”,就社会实践循环往复的安排过程而言,最深入地卷入其中的因素,是人类行动者认识能力所特有的反思性特征。

②吉登斯论述了存在于行动中但行动者意识不到的“共同知识”。吉登斯认为,除了目的、意图和动机等行动者可以自觉到的意识因素以外,“在行动者话语意识觉察不到的两个行动过程层次之间,存在着广阔的“灰色区域”。

(2)吉登斯采用“方法论置括号”的方式分别论述了行动理论和制度理论。按照吉登斯的观点,社会生活是一个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断实现结构化的过程,社会行动和社会制度是同时存在的,二者不可分离地在结构化中交织在一起,结构化成为制度制约行动和行动创造制度的运动方式。

吉登斯关于制度的理解同他关于结构和规则的解释是一致的。他把结构理解为规则和资源的统一,“规则有一点显著的特征,就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下的日常接触中的规则是与实践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因此,脱离实践、在实践之外的规则是不存在的。社会结构化,是人们按照实践意识和话语意识通过社会实践而展开的,人们思想意识活动在社会结构化过程中充当能动的支配性因素,无论是社会结构化中的制度重构,还是其中的群体与组织的变迁,都要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寻找它的动因。并且,人们的思想意识本身是具有二重性结构的构成因素。

(3)吉登斯认为,在资本主义、工业主义、行政监控和军事暴力等现代性制度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空前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三个方面:

①时空分离:跨越广阔的时间与空间领域的社会关系的联合,并一直到包括全球体系的状况; ②抽离化机制:由象征标志和专家系统所组成;

③制度反思性:定期地把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情境上,并把这作为制度组织和转型中的一种建构要素。

吉登斯把这三种变化看作推动现代社会生活和个体自我认同发生转变的“现代性的动力”。吉登斯的理论之所以称为“结构化理论”是因为他认为行动与结构是相互构建的,并不是单向度的影响,吉登斯用“结构二重性”试图打破个体与结构的二元对立,克服社会学中宏观理论与微观分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