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03教育基础理论之教育心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选择题
1. 强调复杂情景和真实学习任务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
A. 联结理论
B. 认知理论
C 建构主义理论
D. 人本主义理论。
【考点】不同学习理论派别的核心观点。
【答案】C
【解析】联结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牢固联结的过程;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之间的联结,而是出动地在头脑中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指出,学习问题必须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必须是一项真实的任任务; 强调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反对两者必居其一的观点和二者择一的环境; 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协作学习; 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反对过分细化的标准参照评价; 要求设计学习任务展开的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必须提供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帮助等内容,以反映学习环境的复杂性,在学习发生后,学习者必须在这一环境中活动; 应设计多种自主学习策略,使得学习能够在以学生为主体中顺利展开。人本主义理论从人性论、自我实现理论及“患者中心”出发,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
2. 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认为联结是一个( )。
A. 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B. 试误的过程
C. 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
D. 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答案】B
3. 问题情境就是( )。
A. 有问题摆在学生面前
B. 有让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上解决的问题
C. 学生能否自己发现问题
D. 学生能否自己提出问题
【答案】B
4. 智力活动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作用于观念性对象的阶段是( ).
A. 原型定向
C. 操作整合
D. 原型内化
【答案】D
5.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最常受到的是( )强化。
A. 定时间隔
B. 非定时非定比的间隔
C. 定比间隔
D. 不定时间隔
【答案】B
6.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 )年。
A.1879
B.1903
C.1897
D.1798
【答案】A
7.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指( )。
A. 消退
B. 刺激比较
C. 刺激泛化
D. 刺激分化
【答案】C
8. 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 )。
A. 是权威意见
B. 将有助于他
C. 旁观者的意见
D. 是客观的意见
【答案】A
9. 一个经常违纪的学生被调到一个风气良好的班级后,在周围学生严格守纪行为的影响下,其违纪行为暂时很少表现出来。这体现了观察学习的( )。
A. 习得效应
B. 情绪唤起效应
C. 抑制效应
D. 反应促进效应
【考点】观察学习理论的应用
【答案】C
【解析】观察学习理论表明,儿童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后果而习得新的行为。这种间接习得的行为既可能促进原有行为发生的概率,也有可能抑制原有行为的发生。观察学习有三种行为效应:抑制效应、扩散效应和促进效应。其中,抑制效应是指当学习者观察到某榜样因某一行为而得到了令人厌恶的后果,此时效仿的体验会增强对这一行为的抑制,那么抑制效应也就发生了。
10.学习目标的高低、大小,往往与一个人的抱负水平呈( )。
A. 零相关
B. 负相关
C. 积差相关
D. 正相关
【答案】D
二、简答题
11.桑代克和斯金纳是怎样解释学习现象的? 他们的理论有什么异同?
【答案】(1)对学习现象的解释
①桑代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过程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一错误一再尝试的过程。桑代克认为,学习的作用就是把这些原本联结或者永久保存,或者消除,或者改变而利导。
②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个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过程,一个完整的操作性条件作用模式由三个部分组成:辨别刺激——提供行为结果的刺激; 操作行为——有机体的自发反应; 强化刺激——继行为之后出现并与行为相倚的刺激。认为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消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2)桑代克和斯金纳理论的异同
桑代克和斯金纳理对学习现象的解释既有一定的相同点,但又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①相同之处
桑代克的试误说和斯金纳的强化说都是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②不同之处
a. 提出理论的实验基础不同
桑代克的试误说是用猫走迷笼的实验发现的,而斯金纳的强化说则是在桑代克迷笼的基础上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