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金融之货币银行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浮动利率工具

【答案】浮动利率工具是创新的金融工具之一,主要是钉住某种具有代表性的短期利率,也称可变利率工具。由于未来利率的变动具有不确定性,浮动利率工具对资金的供应方和需求方都能起到降低利率风险的作用. 因此受到普遍的欢迎。

2. 可转让提款单(NOW )

【答案】可转让提款单是指一种计息并允许转账支付的储蓄存款账户。这种账户名义上是储蓄账户,可按规定支付一定利息,但实质上是支票账户,存款人可以随时开出支付命令办理转账,这就是避开了储蓄账户不转账、支票账户不计利息规定下的创新措施。该账户最早出现在1972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家州注册的互助储蓄银行所创立。由于美国《1933年银行法》规定储蓄存款账户有利息的不能使用支票,支票存款账户可以使用支票,但无利息,所以在存款竞争过程中产生了这一新账户。这种账户限定只对居民个人和非营利性机构开设。20世纪70年代末,这种账户已发展为商业银行和储蓄银行都可以开办的账户。在最初的10多年间,美国对该账户规定了最高利率限额以及办理转账的次数,1985年以后,放宽了限制。

二、简答题

3.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金融创新是金融企业依据不断变化的外部经济环境和在融资过程中的矛盾运动,为增强其竞争能力,而对管理、工具和服务进行不断的革新和创造的过程。相应地,它也是金融管理当局的管理制度、管理技术、管理活动的变革过程。金融创新既包括对金融企业的创新又包括金融管理机构的创新,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金融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从事金融活动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金融创新转移和分散了金融风险,但金融创新又创造了新的风险,两者的关系可以表述为如下:

(1)金融创新具有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的功能。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创新,其主旋律便是风险转移型创新。从微观层次上看,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的创新可以使金融企业有效地转移各类市场风险,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等。例如,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NOW 账户、浮息票据、浮息偾券、与物价指数挂钩的公债以及金融期货等都是金融企业转嫁市场风险的理想工具。金融创新不仅可以转嫁和分散市场风险,而且可能转嫁和分散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如金融期货出现以后,其独特的“中央结算制”使传统金融交易中存在的信用风险问题大为缓解;又如可转让的货币市场存款工具、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可转让的货款合同及证券化资产等

创新工具都使金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大为提高。此外,金融创新还产生了分散和转移风险的新途径,如股票指数期货产生前,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只能通过投资组合的变化防范非系统性风险,而对系统性风险通常无可奈何。股票指数期货出现以后,投资者可通过股票现货和期货市场的套期操作来防范系统性风险,从宏观层次上看,金融管理的创新有助于缓解金融企业资产负债不对称的风险。如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花旗银行推出CDS 后所引发的银行业从资产管理向负债管理的转变。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负债的扩张来支持资产的扩张使商业银行长期存在的存款不稳定导致银行资产负债不对称的问题得到缓解;从宏观层次上看,金融制度的创新不仅可以转移金融风险,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如金融监管的加强可以减少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金融当局的科学决策可以减少决策失误,从而减少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

(2)当然,金融创新在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金融风险。新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创新使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增加。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同质化,使竞争更加激烈,银行传统的存贷利差缩小。为了获得必要的利润,金融机构通常转而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从而使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增加,信用等级下降。20世纪80年代同70年代相比,西方商业银行的信用等级普遍下降,90年代更是出现了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案”和日本大和银行巨额损失的案件,这些都和金融创新相关。

②金融创新使表外风险增加。表外风险指不在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得到反映,却又可能转化为金融企业真实负债的业务或交易可能产生的风险。即金融企业的各种或有负债转为真实负债所带来的风险。表外风险源于表外业务,表外业务包括20世纪60、70年代的贷款承诺、借款担保、备用信用证及金融期货等,80年代的创新则全部为表外业务。金融机构从事表外业务的实质就是变相减少账面负债,这种表外业务既可以维持虚假的资本资产比率,回避金融当局的监管,又可以增加金融机构的利润,但同时也造成金融企业的潜在风险增加。一旦表外业务的或有负债转变成真实负债,金融企业的潜在风险也就成为真实风险。

③金融创新增加了“伙伴风险”。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的同质化、自由化、现代化与国际化。一国各种金融机构之间、本国金融机构与外国金融机构之间、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加。这样,金融体系中某个环节的差错可能涉及整个金融体系。如西方国家盛行的电子转账清算系统,所有经过该系统的交易都不能取消,一旦一家银行不能及时支付,整个支付链条就会中断。

④金融创新增加了投资风险。对创新市场而言,投机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是维持创新市场流动性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同时也是套期保值转嫁风险赖以存在的载体;另一方面非稳定性投机又可能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并且由于创新交易的高杠杆性,其投机性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较之传统交易更大。

4. 影响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基础货币一般由存款准备金和流通在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两部分组成,因此影响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因素,具体说来就是影响两部分的因素:

(1)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变动的因素

第一,存款准备金率。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商业银行上交存款准备金增多,基础货币量增加。

第二,流通中的现金量。流通中的现金流入银行系统的数量增加,能使商业银行上缴存款准备金随之増加。

第三,中央银行买卖信用证券以及外汇的数量。买进有价证券和外汇,就能使商业银行的上缴存款准备金增加。

第四,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放款、贴现的松紧。如果中央银行扩大或放松对商业银行的放款、贴现,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也能够增加。

(2)影响流通在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量变动的因素

第一,公众收入状况和消费倾向。公众收入增加,手持现金量也会增加,消费倾向的变化也会引起现金量复杂的变化。

第二,物价变动状况。在币值不稳定和物价不稳定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提取存款、手持现金、抢购商品等混乱状况,从而引起现金量的变化。

第三,经济发展和体制的变动情况。如商品交易发展、就业人数增加、集贸市场扩大等因素往往会促使流通中现金量增加。

第四,存款和现金比例变化。如收购农副产品付现比重提高,农业贷款、个人贷款中相当部分的付现等,也会促使现金流量增加。

第五,信用开展程度。如银行存款利率的提高、储蓄网点的增多、非现金结算的广泛开展等,这些因素往往会影响流通中的现金量。

(3)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控制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我国而言,假如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先前的资产负债已经平衡,基础货币就是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再贷款,也就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原始资金来源。

5. 为什么说物价水平是测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主要标志?

【答案】(1)在价格自由浮动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任何价格波动都是对社会经济状况的一种及时灵敏的反映,而价格总水平的变化是对一国经济状况的综合反映,体现了一国商品、劳务和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同时也是反映一国货币流通是否正常的标志。

(2)物价水平是测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主要标志,其原因基于以下几点:

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但是,这一货币现象很难通过纯粹的货币数量关系予以表现,而只是通过货币和商品(含劳务)的相对数量关系才能获得充分的表现。如果货币多了,就意味着商品少了,于是就会出现过多货币追求过少商品的通货膨胀现象;反之,如果货币少了,就意味着商品多了,于是过多商品追求过少货币的通货紧缩现象也就会随之产生。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和货币+可分离的数量关系的结晶。在商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用过多的货币来表现数量不变的商品价格,必然会导致单位货币价值的减少和物价水平的上升,这就是通货膨胀现象;相反,如果用过少的货币去表现数量不变的商品价格,其结果必然是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