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811行政管理学之行政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公共危机管理
【答案】危机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危机前的预警管理、危机中的应急处理,以及危机后的善后处理,是全方位的管理行为。危机管理的任务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处理事故、控制事态、协调关系和重塑形象。公共危机管理是危机管理的特殊类型,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运用公共权力、整合公共资源,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弧公共危机的一种动态的、全方一位的管理过程。
2. 信息资源管理
【答案】信息资源管理是系统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为满足信息需求而实施的集约化管理活动,包括对信息活动要素(信息、人员、技术设备、资金等)的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3.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答案】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政策,其核心在于整合,即将人力资源战略与组织的战略整合在一起,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组织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好地服务于组织战略的实现。依据学者亨得利和皮特格罗夫的观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有四层含义:①强调战略规划的作用; ②依据战略规划设计并管理人事体系; ③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活动要与组织的战略相匹配; ④将组织的人力资源视为实现组织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
二、简答题
4. 简述行政议程的建立。
【答案】议程建立是政策过程的第一阶段,决策者需要辨认什么是政策问题,并依据某种标准,对问题的轻重缓急做出排序。实际情况可能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可能完全不同。把什么问题纳入议程,把它看作什么性质的问题,这对后面的决策阶段有重要影响。因此,议程建立实际上是整个政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具体包括:
(1)政策问题的确认
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那些带有普遍性和共性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利益或生存条件遭到威胁或损害而出现的问题; 社会问题是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也有人解释为,政策问题是那些引发部分或全部
公民需求或不满的条件和状况,而这些公民追求的是状况的改善或矫正。
不同角度和不同理解会有不同的问题定义,有时甚至会形成冲突。实际决策过程中人量问题都是边界模糊的复杂问题,不同角度有不同看法。因此,政策问题的确认和政策议程的建立,必然充满各种意见间的争论。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
(2)建立议程的途径
政策议程的建立是复杂的过程。各种问题能否进入正式的政策议程,取决于各种力量的交互影响力。一般来说,公众关心和讨论的各种问题叫公众议程,进入决策程序并被正式提出来讨论的各种问题,则是制度议程或政府议程。综观各国情况,进入制度议程的途径大致有三种:
①外在发动型
常由政府以外的社会团体或公众提出,首先成为公众议程,引起广泛讨论或较大反响,然后以社会舆论或建议的方式被政府采纳,从而进入正式的政府议程;
②政治动员型常由最高领导集团或政治领袖提出,自上而下地形成各级政府的基本政策议程,再向外扩散成为社会公众接受和认可的议程;
③内在发动型
常是某一政府部门或某一层级的政府首先提出,并被采纳为政府的正式议程。
一般来说,政府与决策精英有特定的看问题的角度和决策考虑,普通民众也会有特定的看问题的角度,两者有差异是正常的。但决策层要充分了解民意,要有能力在社会公众形成对重要问题的共识。
5. 简述公共危机的应对机制。
【答案】公共危机的应急处理是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部分。由于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和破坏性的特点,危机应对的关键是要迅速反应,尽最大努力控制局势,迅速查明原因,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和事态升级。多数情况下,突发事件在引起政府关注时已经大面积爆发,必须采取系统的应对措施。政府实施公共危机应对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有效地化解危急状态,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
(1)公共危机应对的工作流程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在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后,各级政府须会同相关部门,整合各方面资源,建立快速反应系统以及分级分类处置的应急平台。,其基本应对流程包括:
①建立应急处理小组,作为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的领导和协调机构;
②迅速调查情况和收集信息,作为应对决策的基础;
③综合分析、果断决策、有序应对、控制和隔离
(2)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基本内容
公共危机应急运作机制指以担任应急管理职能的机构为核心,各部门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快速反应,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预警、应对和恢复的组织体系。应急运作机制的总体要求是,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其基本内容如下:
①信息报告。在公共危机发生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的分级标准立即如实向国务院报告,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一般是逐级上报,如有特殊情况,事发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可直接向国务院报告,并同时报告上一级政府。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己采取措施等。
②先期处置。公共危机发生后,事发地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要迅速采取应急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组织开始应急救援工作,在向上级部门报告的同时,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并及时有效地进行先期处置。
③应急响应。当发生、或可能发生公共危机时,应根据预案启动相关应急响应措施。应急响应一般以事发地的省级人民政府为主,成立应急指挥机构。对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或是需要国务院协调处置的特别严重的公共危机,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或实际需要提出,或应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的请示或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建议,国务院应急办提出处置建议,向国务院分管领导和协助分管的秘书长报告,经国务院领导批准后启动相关预案,必要时提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决定。
④指挥与协调。在公共危机发生后,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机构应协同防汛抗旱、减灾、抗震救灾等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按相关预案开展处置工作,这就是公共危机的应急联动机制。
⑤应急结束。当公共危机的应急救援解除或相关的危机因素消除后,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关闭,应急结束。由国务院负责处置的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状态解除,根据国务院领导指示或者实际需要提出,或由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提出,经国务院应急办审核后,报国务院或国务院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实施。
6. 简述拓宽社会沟通渠道作用和措施?
【答案】社会开放度越高,公众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性越强; 政府机构与公众的双向沟通就越重要。现在高度开放的社会环境下,政府需要拓展社会沟通渠道:
(1)拓宽社会沟通渠道必要性
开拓公众参与性强的社会沟通渠道,让公众意见能有比较充分的机会和有效的方式公开表达,具有以下作用:
①能使政府及时、广泛了解不同意见,为制定政府政策提供依据;
②能够使各种潜在社会摩擦与冲突能量在“微调”的状态中得到释放和缓解,避免长期压仰或积聚而引起爆发式冲突和震荡;
③有利于形成既生动活泼,又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与社会秩序。
(2)拓宽社会沟通渠道的措施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应发展一系列公众议政参政的社会渠道。具体有:
①社会协商对话
围绕社会公众关心的重大问题,由政府有关负责人,与有关公众群体或团体进行平等的、直接的、公开的对话,面对面地听取公众意见,回答公众问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