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企业管理809管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分析领导者、管理者、追随者的关系。
【答案】管理者是指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的人,它是组织中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其中管理活动主要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领导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他人并拥有管理职权的人; 追随者是指在领导活动中与领导者有相同信仰和利益的人员,它是相对于领导者而言的。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内容如下:
(1)领导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就组织中的个人而言,可能既是领导者,又是管理者; 也可能只是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 也可能是管理者,而不是真正的领导者。两者分离的原因在于:
①管理者的本质是依赖被上级任命而拥有某种职位所赋予的合法权力而进行管理,被管理者往往因追求奖励或害怕处罚而服从管理;
②而领导者的本质就体现在被领导者的追随和服从,它完全取决于追随者的意愿,而并不完全取决于领导者的职位与合法权力。
③管理者是被任命的,他们拥有合法权力进行奖励和处罚,其影响力来自于他们所在的职位赋予的正式权力; 领导者可以是任命的,也可以是一个群体中产生出来的,领导者运用非正式权力来影响他人。
领导者与管理者注重的侧重点不同,如下表所示。
(2)追随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关系
①追随者与领导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们之间所体现的乃是一种民主的、自由的、平等的社会关系。
②追随者与领导者在身份上是相对的。追随者与领导者的身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组织中,领导者可以变成追随者,追随者也可能变成领导者。
③追随者与领导者在权力上是相互制约的。领导者的权力来自于组织的法定权力,更来自于追随者的认可,没有追随者的承认,领导者将是有权无威,形同虚设。追随者也要服从自己认可的领导权威的指挥,与领导者有默契的合作,否则,追随者违反自己认可的领导权威的意志,也
就是违背自己的意志。
2. 激励中的强化理论及其行为修正。
【答案】(1)强化理论的概念
强化理论又称行为矫正理论,是由美国的斯金纳(B.F.Skinner )提出的。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只是对外部环境刺激所作的反应。该理论着重研究人的内在或外在行为结果对其以后行为的反作用。
,这种行为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强化是指对一种行为给予肯定或否定(奖励或惩罚)
控制该行为的重复出现与否。即,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这种行为就可能重复出现。
(2)强化理论的行为修正
强化理论的行为修正一般有以下四种方式:
①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是指用某种具有吸引力的结果对某一行为进行鼓励和肯定,使其重现和加强。这种有吸引力的结果在管理中表现为奖酬,如认可、赞赏、增加工资职位提升、高奖金、提供满意的工作条件等,这些可使员工的行为重现和加强。
②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是指预先告知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引起的不愉
,使员工为了减少或消除可能会作用于其身的某种不愉快的刺激,从快的后果(如批评、惩罚等)
而使其行为符合要求或避免作出不符合要求的行为。
③自然消退,有两种方式:一是对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该行为的轻视或某种程度上的否定使其自然消退; 另一种是指原来用正强化手段鼓励的有利行为由于疏忽或情况改变,不再给予正强化,使其逐渐消失。
④惩罚,是指用批评、降薪、降职、罚款等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措施来创造一种令人不愉快甚至痛苦的环境,或取消现有的令人满意的条件,以表示对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的否定,从而消除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惩罚是阻止错误行为发生的方法,它的速度通常快于自然消退中的忽视手段,但其效果只是暂时的,并可能会在以后对职工产生不愉快的消极影响。
3. 简述计划与决策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决策与计划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说它们是相互区别的,因为这两项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决策是关于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我们是从“管理的首要工作”这个意义上来把握决策的内涵的。任何组织在任何时期为了表现其社会存在,必须从事某种为社会所需要的活动。在从事这项活动之前,组织当然必须首先对活动的方向和方式进行选择; 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它详细规定了不同部门和成员在该时期内从事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但计划与决策又是相互联系的,这是因为:
(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为计划的任务安排提供了依据,亡}划则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
(2)在实际工作中,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有时甚至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
决策制定过程中,不论是对内部能力优势或劣势的分析,还是在方案选择时关于各方案执行效果或要求的评价,实际上都已经开始孕育着决策的实施计划。反过来,计划的编制过程,既是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也是决策的更为详细的检查和修订的过程。无法落实的决策,或者说决策选择的活动中某些任务的无法安排,必然导致决策一定程度的调整。
4. 什么是组织生命周期? 简述各阶段的特点。
【答案】组织的生命周期是指组织的产生、成长和最终衰落的过程。格林纳认为,一个组织的成长大致可分为创业、聚合、规范化、成熟、再发展或衰退5个阶段。每一阶段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管理体制和职工心态都有其特点。每一阶段最后都面临某种危机和管理问题,都要采用一定的管理策略解决这些危机,以达到成长的目的。如图所示。
图
(1)创业阶段
这是组织的幼年期,规模小,人心齐,关系简单,一切由创业者决策指挥,组织的生存与成长完全取决于创业者的素质与创造力。他们创造了市场,掌握整个组织的活动与发展。这些创业者一般属于技术业务型,不重视管理。随着组织的发展,管理问题日趋复杂,使创业者感到无法以个人的非正式沟通来解决问题,因此到了创业期的后期,组织内部管理问题层出不穷,从而产生“领导危机”。
(2)聚合阶段
这是组织的青年时期。企业在市场上取得成功,人员迅速增多,组织不断扩大,职工情绪饱满,对组织有较强的归属感。创业者经过锤炼,自己成为管理者或引进了有经验的专门管理人才。这时,为了整顿正陷入混乱状态的组织,必须重新确立发展目标,以铁腕作风与集权的管理方式来指挥各级管理者,这就是“靠命令而成长”。在这种管理方式下,中下层管理者由于事事都必须请示、听命于上级而逐渐感到不满,要求获得较大的自主决定权。但是,高层主管己经习惯于集权管理,一时难以改变,从而产生“自主性危机”。
(3)规范化阶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