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管理809管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管理者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提升员工的道德修养?
【答案】提升员工道德修养的途径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招聘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人在道德发展阶段、个人价值体系和个性上的差异,使管理者有可能通过严格的招聘过程(招
,聘过程通常包括审查申请材料、组织笔试和面试以及试用等阶段)将低道德素质的求职者挡在门
外。招聘过程的另一作用是有助于管理者了解求职者的个人道德发展阶段、个人价值观、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
(2)确立道德准则
员工对道德是什么认识不清,这显然对组织不利。确立道德准则可以缓解这一间题。道德准则是表明组织的基本价值观和组织期望员工遵守的道德规则的正式文件。道德准则既要相当具体以便让员工明白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来从事工作、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工作,也要相当宽泛以便让员工有判断的自由。管理者对道德准则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以及对违反者的处理方式对道德准则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3)设定工作目标
员工应该有明确和现实的目标。如果目标对员工的要求不切实际,即使目标是明确的,也会产生道德问题。在不现实的目标的压力下,即使道德素质较高的员工也会感到迷惑,很难在道德和目标之间做出选择,甚至有时为了达到目标而不得不牺牲道德。而明礁和现实的目标可以减少员工的迷惑,并能激励员工而不是惩罚他们。
(4)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采取各种方式来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向员工讲授解决道德问题的方案,可以显著改变其道德行为; 这种教育提升了个人的道德发展阶段; 道德教育增强了有关人员对商业道德问题的认识。组织中的高层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通过一言一行来感化员工,让他们树立起高的道德标准。高层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奖惩机制来影响员工的道德行为。选择什么人和什么事作为提薪和晋升的对象和原因,会向员工传递强有力的信息。管理人员在发现错误行为时,不仅要严惩当事人,而且要把事实及时公布于众。
(5)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估
如果仅以经济成果来衡量绩效,人们为了取得好的绩效,就会不择手段,从而可能产生不道德行为。如果管理者想让员工坚持高的道德标准,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就必须把道德方面的要求考虑进去。
(6)建立正式的保护机制
正式的保护机制可以使那些面临道德困境的员工在不用担心受到斥责与报复的情况下自主行
事。组织可以建立专门的渠道,使员工能放心地举报道德问题或告发践踏道德准则的人。
2. 简述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因素; 简述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因素。
【答案】有效沟通的障碍因素主要包括: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①有选择地接受; ②沟通技巧的差异。人际因素。主要包括:①沟通双方的相互信任:②信息来源的可靠度; ③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相似;
结构因素。主要包括:①地位差别; ②信息传递链; ③团体规模; ④空问约束。技术因素。主要包括:①语言:②非语言暗示:③媒介的有效性; ④信息过量。
3. 激励中的强化理论及其行为修正。
【答案】(1)强化理论的概念
强化理论又称行为矫正理论,是由美国的斯金纳(B.F.Skinner )提出的。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只是对外部环境刺激所作的反应。该理论着重研究人的内在或外在行为结果对其以后行为的反作用。
,这种行为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强化是指对一种行为给予肯定或否定(奖励或惩罚)
控制该行为的重复出现与否。即,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这种行为就可能重复出现。
(2)强化理论的行为修正
强化理论的行为修正一般有以下四种方式:
①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是指用某种具有吸引力的结果对某一行为进行鼓励和肯定,使其重现和加强。这种有吸引力的结果在管理中表现为奖酬,如认可、赞赏、增加工资职位提升、高奖金、提供满意的工作条件等,这些可使员工的行为重现和加强。
②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是指预先告知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引起的不愉
,使员工为了减少或消除可能会作用于其身的某种不愉快的刺激,从快的后果(如批评、惩罚等)
而使其行为符合要求或避免作出不符合要求的行为。
③自然消退,有两种方式:一是对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该行为的轻视或某种程度上的否定使其自然消退; 另一种是指原来用正强化手段鼓励的有利行为由于疏忽或情况改变,不再给予正强化,使其逐渐消失。
④惩罚,是指用批评、降薪、降职、罚款等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措施来创造一种令人不愉快甚至痛苦的环境,或取消现有的令人满意的条件,以表示对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的否定,从而消除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惩罚是阻止错误行为发生的方法,它的速度通常快于自然消退中的忽视手段,但其效果只是暂时的,并可能会在以后对职工产生不愉快的消极影响。
4. 对企业管理实践中的不同激励方式进行比较和分析。
【答案】所有的激励理论都是一般而言的,而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特性,他们的需求、个性、期望、目标等个体变量各不相同。因而领导者根据激励理论处理激励实务时,应该针对员工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结合上述的各种激励理论,常用的主要有四种激励方式即工作激励、成
果激励、批评激励以及培训教育激励。
工作激励是指通过分配适当的工作来激发员工内在的工作热情; 成果激励是指在正确评估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给员工以合理的奖惩,以保证员工行为的良陛循环; 批评激励是指通过批评来激发员工改正错误行为的信心和决心; 培训教育激励则是通过灌输组织文化和开展技术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增强其更新知识、共同完成组织目标的热情。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在多种激励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形式新颖的激励计划,主要包括绩效工资、分红、员工持股,总奖金,知识工资和灵活的工作日程等。 (1)薪酬管理。除与基本工作相应的基本工资外,员工的薪酬管理还应注意:
①绩效工资。企业突出绩效工资意味着员工是根据他的绩效贡献而得到奖励的,因此这种工资一般又称为奖励工资;
②分红。分红鼓励协调团队工作;
③总奖金。是以绩效为基础的一次性现金支付计划;
④知识工资。增加了公司的灵活性和效率。
(2)员工持股计划。使得员工们更加努力工作,因为它们是所有者,要分担企业的盈亏。 (3)灵活的工作日程。满足员工想得到更多闲暇时间的需要。
(4)目标管理。当员工们亲自参加的目标确定时,士气会更高,也会产生更大的责任感来完成目标。
5. 简析人力资源的特征。
【答案】从宏观角度看,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人口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从微观角度看,人力资源是企业等组织雇用的全部员工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人力资源是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被誉为“资源中的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能动性
人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能动性资源。与其他被动性生产要素相比,人力资源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主动性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中具有主导地位。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自我强化、选择职业及劳动积极性等方面。
(2)再生性
人力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其再生性可基干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得以实现。与物质资源相似,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人力资源的有形磨损是不可抗拒的,但人们可通过医疗和保健来延缓磨损进程; 人力资源的无形磨损可以积极预防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们可以通过加强培训、终身教育实现持续的自我开发,消除和避免无形磨损。
(3)时效性
人力资源是一种存在于人的生命有机体中的劳动能力,其形成、开发和利用均受到时间的限制。一方面,就人力资源构成的个体看,作为生命有机体的人,都有其生命周期。作为人力资源的人,在从事劳动的不同时期,其劳动能力也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就人力资源总体或社会角度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