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809管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管理与环境的关系。

【答案】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从而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外部,影响组织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和。任何组织都不能离开外部客观环境和条件而独立存在,所以,环境就是组织的生存空间。管理与环境的关系表述如下:

(1)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展开的。在当代,由于全球化的影响,组织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越来越趋于多变、剧变,因此管理者必须重视对环境因素的了解和认识。现代管理一般将组织的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①外部环境是企业生存的土壤,它既为活动提供条件,同时也对组织活动起制约作用。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等。企业的管理首先是基于外部环境之上的。企业经营所需要的各种资源需要在外部市场上取得,企业转换各种资源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也需要在外部环境中去实现。外部环境的种种变化会给组织带来两种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是为组织的生存发展提供新的机会,比如某种新资源的利用可以帮助企业开发新的产品; 另一种可能是环境变化过程中为组织生存提供某种威胁,比如技术条件或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可能使企业的产品不再受欢迎,组织要想生存,并不断发展,就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变更管理政策等。管理者一定要了解市场状况与市场需求,才能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②内部环境是指组织内部的资源拥有和利用情况。任何组织的活动都需要利用一定的资源,然而,在特定时期,组织能够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要充分地、有效地利用资源,以给组织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实施有效的管理,这是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2)管理在无形中慢慢的改变和影响着环境。管理并不是单纯消极地被动适应环境,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动地改变和影响着环境。

①管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显而易见。企业增加技术研究投入,开发出了先进的技术,从而改变了外部环境中的技术环境; 由于管理者对未来趋势的预测,设计开发了某种新的产品,并大力宣传,从而使一个新的时代潮流提前到来。

②管理可以改变企业的内部环境。企业的内部环境是多种要素资源的一种组合状态。组织通过管理可以增加某方面的资源,也可以减少某方面的资源; 也可以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也可以通过解雇部分员工以减少人力资源。

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它既提供了机会,也构成了威胁。因此,必须将组织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断地与外部环境产生相互的影响和作用。正视环境的存在,一方面要求组织为创造优良的社会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尽其社会责任; 另一方面,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必须因环境的改变而变

化,没有一种管理方法是万能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组织环境研究变得更有意义。

2. 简述管理者的角色。

【答案】管理角色是指特定的管理行为类型。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二类,如图所示。

图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角色

人际角色指涉及人与人(下级和组织外的人)的关系以及其他具有礼仪性和象征性职责的角色,它归因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管理者所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是:

①代表人角色。作为所在单位的领导,管理者必须行使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职责。如管理者有时必须参加社会活动,出席社区的集会或宴请重要客户等。

②领导人角色。由于管理者直接对所在单位的成败负责,他们必须在单位内扮演领导者角色。这时,管理者和员工一起工作并通过员工的努力来确保目标的实现。

③联络者角色。没有联络,管理者就无法与别人一起工作,也无法与外界建立联系。

(2)信息角色

在信息角色中,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能够得到足够的信息。管理职责的性质决定了管理者既是其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别的单位的信息传递渠道。

①监督者角色。监督的目的是获取信息。管理者可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管理者识别潜在的机会和威胁。

②传播者角色。管理者把从监督中获取的大量信息分配出去,传递给有关员工。管理者有时也因特殊的目的而隐藏特定的信息。

③发言人角色。管理者必须把信息传递给外界。

(3)决策角色

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管理者负责做出决策,并分配资源以保证决策方案的实施。

①企业家角色。作为企业家,管理者对发现的机会进行投资。

②冲突管理者。一个组织运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冲突或问题,管理者必须善于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

③资源分配者。作为资源分配者,管理者决定组织资源用于哪些项目。组织资源包括财务资源或设备、时间、信息和其他类型的重要资源。

④谈判者角色。管理者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谈判上,谈判对象包括员工、供应商、客户和其他组织。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组织,其管理者为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都必然要进行谈判工作。

3. 在目标管理中,作为任务分配、自我管理、业绩考核和奖惩实施的目标应具有什么特征?

【答案】在目标管理中,作为任务分配、自我管理、业绩考核和奖惩实施的目标具有如下特征:

(1)目标的层次性。组织目标形成一个有层次的体系,从广泛的组织战略性目标到特定的个人目标。这个体系的顶层是组织的愿景和使命陈述,第二层次是组织的任务。在任何情况下,组织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组织的总目标和战略,总目标和战略更多地指向组织较远的未来,并且为组织的未来提供行动框架。这些行动框架必须进一步细化为更多具体的行动目标和行动方案。在目标体系的基层是分公司的目标、部门和单位的目标、个人目标等。

(2)目标网络。目标网络是从某一具体目标实施规划的整体协调方面来进行考察。目标与计划方案,通常均形成所希望的结果和结局的一种网络。目标网络的内涵表现为以下四点:目标和计划很少是线性的,目标和规划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着的网络。主管人员必须确保目标网络中的每个组成部分要相互协调。不仅各种规划的执行要协调,而且完成这些规划在时间上也要协调。组织中的各个部门在制定自己部门的目标。必须要与其他部门相协调。组级别制定各种目标时,必须要与许多约束因素相协调。

(3)目标的多样性。任务和企业的主要目标通常是多种多样的。同样,在目标层次体系中的每个层次的具体目标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主管人员不可能有效地追求更多的目标,以2--5个为宜。在考虑追求多个目标的同时,必须对各目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区分。

(4)目标的可考核性。要让目标可以考核就要将目标量化。目标定量化可能会损失组织运行的些效率,但是对组织活动的控制、成员的奖惩会带来很多方便。有时要用可考核的措辞来说明结果会有更多的困难,对高层管理人员以及政府部门尤其如此。但原则是:我们只可能规定明确的、可考核的目标。

(5)目标的可接受性。根据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维克多·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人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激发力量)是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其中效价指一个人对某项工作及其结果(可实现的目标)能够给自己带来的满足程度的评价,即对工作目标有用性(价值)的评价; 期望值指人们对自己能够顺利完成这项工作可能性的估计,即对工作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的估计。因此,如果一个目标要对其接受者产生激发作用,那么对于接受者来说,这个目标必须是可接受的,可以完成的。对一个目标接受接受者来说,如果目标超过其能力所及的范围,则该目标对其是没有激励作用的。

(6)目标的挑战性。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如果一项工作完成所达的目的对接受者没有多大意义的话. 接受者是没有动力去完成该项工作的; 如果完成一项工作,对接受者来说,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件,那么接受者也没有动力去完成该项工作。目标的可接受性和挑战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它们统一起来。

(7)伴随信息反馈性。信息反馈是把目标管理过程中目标的设置、目标实施情况不断地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