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关键词:农业剩余劳动力,隐蔽性剩余,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维生性农业,资本深化,就地转移,易地转移,集聚作用,扩散作用

  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部门一直起着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自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行后,这种作用在减弱,过去长期滞留于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由潜在形式而公开化了。1989年春出现的“民工潮”便是一例。   在过去的十年里(1978──1988年),农村已有1亿的劳动力转入非农业,如包括以农为主兼营他业的劳动力有1.3亿左右。但目前仍存在着1亿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并且农村每年还新增劳动力8百多万,如以此速度增加,即使农业生产没有根本性变化,即农业所需劳动力数量不变,到本世纪末就需为近2亿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寻求就业途径。如此巨量的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使转移任务显得格外艰巨。寻求一条成功的转移道路将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   本文在写作上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手法,首先从农业剩余劳动力概念入手,对其存在形式及类型进行分析。然后研究和讨论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及转移过程中存在的矛盾,提出了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条件。最后依据三个区域的不同条件,提出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转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