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624社会学理论之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哈贝马斯的“沟通理性”?
【答案】(1)哈贝马斯提出沟通行动的概念,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出自己的合理性理论。哈贝马斯批判韦伯在理性化的问题上的理解仅限于目的-工具合理性。目的-工具合理性模式的错误在于,这种视角仅看到了人类行动处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合理性,但忽视了主体与主体间关系的合理性。沟通行动所处理的正是主体间关系,或者所处理的是主体间行动的相互协调问题。
(2)哈贝马斯对沟通行动概念的分析,普遍(形式)语用学对交往的有效性要求的分析,都是为了揭示沟通行动中所潜藏着的不同于目的——工具理性的另一种理性:反省、批判和论证的能力,即沟通理性。①沟通理性是一种对话式的理性,是以主体间的平等的对话为基础的。而目的——工具理性是一种独白式的理性,基于个人利益的计算的理性。②沟通理性是一种借助于更佳论据的力量进行反复论证的理性。在有效性要求受到质疑时,沟通行动的参与者能够进入理性的讨论,在讨论中,沟通双方针对受质疑的有效性要求反复讨论,以期达成共识。而目的-工具理性不必借助于理性的讨论,而是以单方面的利益的取得为标准。
(3)沟通理性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以下七点:
①沟通理性是哈贝马斯对工具理性与实践理性辩证的综合;
②沟通理性是重建人类生活世界理性化的基础;
③沟通理性是人类寻回自我尊严和意义价值,迈向理性社会的先决条件;
④沟通理性是一种透过反复论辩的民主沟通程序,以追求真理共识的理性;
⑤沟通理性是一种启蒙的理性,其目在于批判,反省被社会系统所扭曲的沟通,以重建人类沟通之潜能;
⑥沟通理性具有民主、多元、开放、整全、普遍及实践的特质;
⑦沟通理性是一种透过教育的启蒙,以培养具有自主、成熟、负责的整全人格为理想。
(4)沟通行动的合理性程度是以沟通理性的发展程度为基础的。哈贝马斯认为,韦伯和传统批判理论之所以在社会理性化的问题上陷入悲观主义,正是因为他们分析问题的概念框架不适当:其出发点都是目的-工具合理性行动,没有看到在人类的沟通行动中,实际上潜藏着另一种理性的潜能,即沟通理性。理想言语情景下的沟通理性显示出人们是希望相互沟通和理解的,意味着人们愿意放弃用武力或其他内外的强制力来协调主体间的行动,愿意通过平等的对话和沟通来处理人际间的冲突。哈贝马斯认为,如果人类的这种理性能力能够得到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合理化并非没有希望。
2. 简述齐美尔是怎样论述群体规模与交往形式的关系的?
【答案】(1)齐美尔试图从纯粹的数量关系入手,研究群体规模的大小对于群体中互动性质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研究群体的大小对于个人和群体性质的影响。
(2)齐美尔认为,从方法论上说,最简单的群体是二人群体。因为二人群体是包含着无数更为复杂的群体的体制、胚芽和素材,而且二人群体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交往,两个成员是多种社会关系存在的唯一条件。在由二人组成的群体中,互动是直接的,群体的性质完全取决于构成它的两个人的性质,不存在超出个人之外的群体结构。每个人都高度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二人群体关系密切,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3)当增加一人,二人群体就变为三人群体。虽然只增加了一个成员,但群体的性质、结构与二人群体相比,却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①出现了另一种独立的社会结构,原先不存在的社交角色也出现了;
②个人参与群体的形式和程度已经不同于二人群体了;
③有可能在群体中创造出新的权力结构;
④即使三个人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以彻底的民主方式来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在三人群体中仍然有可能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群体的名义,对少数派施加压力。
(4)从整体上看,齐美尔对群体的分析,始终围绕着自由与约束、自治与他治这种辩证的社会学关系。
①群体或社会规模的扩大,有助于扩展个人的自由。在小群体或小规模的社会里,尤其是在历史上的小规模群体或社会中,群体从各个方面都控制了个人的自由;而在今天规模巨大的社会里,个人往住同时分属于不同的群体,每一个群体都只是从某一个方面控制或影响个人,这意味着个人的自由得到了扩展。
②齐美尔认为,大群体会产生一些在小群体中没有或不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可能危及人的个性。例如,在一个较大的社会中,由全社会来公开、平等、民主地讨论一个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从众心理往往占了上风,一些极为简单、荒谬的想法也有可能被大众所接受,社会可能因此进入一个非理性冲动的状态。
3. 齐美尔的冲突思想对后来的冲突理论的发展有何贡献?
【答案】齐美尔关于社会冲突的思想,被认为是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新的转折:
(1)齐美尔对社会冲突积极作用的肯定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生活中辩证因素的认识,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社会冲突理论观点的出现,在实质上是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化现象的反映。但是在齐美尔时代,社会冲突现象在西方社会学中刚刚开始有所反映。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西方社会多种矛盾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开始逐步激化,冲突理论已成为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现代冲突理论的主要倡导者、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塞直接吸收了齐美尔的有关思想。
二、论述题
4. 试析韦伯、帕森斯和哈贝马斯各自在社会行动理论上的基本观点,并分析相互之间的本质联系与区别。
【答案】(1)韦伯的社会行动
社会行动本质上是以他人的举止为取向的个人的行动。就是“有着针对他人的主观动机”,即社会行动具有针对他人的主观意义,只有具有主观意义的社会行动才是可理解的,才属于社会学的研究范围。根据是否合理以及合理性的程度,韦伯把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
①目的合理性行动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②价值合理性行动是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的行动;
③情感行动是由现时的情绪或情感状况决定的行动;
④传统行动是由约定俗成的习惯决定的行动。
(2)帕森斯的唯意志行动论
社会行动的概念构架:“手段-目的”框架。包括下列要素:
①行动者:是指作为行动主体的个人;
②目的:行动者所要达到的未来目标;
③情景:是目标实现的环境因素,包括两方面:行动的条件和手段,前者是行动者不能控制、难以改变的,而后者是可控制的;
④规范限定:涉及思想、观念、行为取向等。这些都制约着目标的确定和实现目标中手段的选择。凡人的社会行动总有一定的目的性,而其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手段和条件,同时所有社会行动都受一定的行为规范的制约。
帕森斯在强调行动者主观选择行动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外在的社会结构性因素对行动者的影响。
(3)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
沟通行动是指至少有两个行动者通过语言的交流,求得相互理解、共同合作、协调相互间关系的互动行动。行动者共同寻求他们对情境和行动计划的理解,以便以意见一致的方式协调彼此的行动,实现共同的目的。它的本体论前提除假定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存在外,还必须假定作为知识和观念载体的语言世界的存在。在沟通行动中,人与不同世界的关系不是像在目的行动、规范调节行动那样,是一种直接的关系,而是一种反思的关系。
(4)联系
帕森斯的唯意志行动论和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论都是在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三者的本质联系都是通过理解社会行动来描述、分析、批判、评价现代社会的结构。
(5)区别
①韦伯的社会行动是一种目的论的行为模式,并把“主观意义”定义为一种行为意图,即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