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624社会学理论之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理解和评价福柯在社会学研究中追求异质性的方法论意义?

【答案】(1)理解:

①在肯定差别同否定差别的对立中,福柯把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同思想史区别开来。

考古学要在实证性的话语实践中揭示出具有差别性的规则,考古学只是力图认真对待这些差别;力图理清这些差别,确定它们怎样分配,怎样相互包容,相互依附和相互隶属,它们属于怎样不同的种类。简言之,是要描述这些差别,并在它们之间建立它们的差别的系统。

②在肯定差别同否定差别的对立中,福柯同哲学认识论和各种科学史区别开。

福柯认为,思想史、认识论和各种科学史,实质都是追求共同的无差别的普遍规律和连续性线索,形成这种错误追求的原因之一是它们都停留在观念层面的研究上。考古学可以避免这种错误追求,因为它不去玄思那些观念,而是面对在特定条件、特定环境和特定关系中的话语实践,研究人们说出来的话语,亦即“说出来的事件”。福柯把那些尚未成为哲学概念系统和科学知识体系的“说出来的事件”称为“档案”。考古学的宗旨是要翻阅、审理那些以说出来的事件构成的档案,虽然这些档案收藏的资料不是哲学认识论和科学发展史的正文,但是它们蕴含着哲学认识论和科学发展史展开的前提。翻阅这些档案就是对现在人们面对的各种思想观念和科学知识的“考古”。

(2)评价:

①福柯在社会学研究中追求异质性,超越形而上学思辨的感性现实性;

②给研究者新的启示,让研究者能够意识到多样性和异质性。

2. 吉登斯怎样论述“共同知识”对社会行动的支配?怎样理解他对行动的意外后果的分析?

【答案】(1)吉登斯对“共同知识”对社会行动的支配的论述

吉登斯的社会理论的起点是关于社会行动的思考。吉登斯把社会活动看作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在其连续性的运动中剖析它的作用或结构化功能,强调蕴含在行动过程中或者说是支配行动过程的意识因素的连续性。

社会行动中意识因素的连续性:

①吉登斯通过强调行动中意识因素的连续性而把它提升为人类的共同意识,人们在行动中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着人类的共同意识支配的。

②存在于行动中但行动者意识不到的“共同知识”。吉登斯认为,除了目的、意图和动机等行动者可以自觉到的意识因素以外,在行动者话语意识觉察不到的两个行动过程层次之间,存在着广阔的“灰色区域”。

虽然共同知识是行动者不自觉的、不可言说的,但是,吉登斯认为它对行动起着监控作用。共同知识的主要成分是实践意识,实践意识虽然不具备话语层面上的自我反思能力,但是实践意识同话语意识没有固定的区分,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一个动态的相互渗透关系,作为实践意识的共同知识是在同话语意识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中参与对行动的反思性监控。

(2)吉登斯对行动的意外后果的分析

①区分三种意外后果

a. 由某种偶发情境而引起的意外后果,例如某人进屋开灯,却无意惊走了正在偷盗的窃贼。吉登斯认为,研究这类意外后果的关键在于追溯性地考察意外后果与偶发情境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追问偶发事件在因果序列中的作用。

b. “由一系列个体活动复合而成的模式”,每个个体活动是有意识的,但是众多个体活动汇集在一起,却形成了谁也意识不到的结果,吉登斯称之为“人人为之,可又无人为之”。吉登斯认为这种“复合效应”或“偏离效应”,不应仅仅从理性与非理性的标准去评价,实际上是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意外后果形式之一。

c.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的兴趣在于制度化实践再生产的机制。在这里,行动的意外后果以某种非反思的反馈圈(即因果循环)的形式,构成了进一步行动的条件。即大量的循环往复的意外后果,不断积累地形成了人们认可并受制于其中的社会制度,亦即社会生活的制度化。

②说明意外后果目的

不能过高估计社会行动以及历史过程的自觉性,不仅许多因果序列中的后果是无意识的偶发事件导致的,而且社会历史中呈现的必然趋势是人们无法自觉的,是自觉的个别事件聚合了不自觉的历史必然,特别是一向被社会学家认为是人类有意而为之的社会制度化过程,实质上也是无意识的后果。社会生活和历史过程中无意识后果的普遍存在,要求社会理论在研究社会问题时,必须充分重视社会活动中的非自觉因素,重视在人们的行动及其结果层面上开展研究,而不能像传统理论那样目光仅仅聚集在心理层面或认识层面。

3. 马克思怎样阐述异化劳动?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案】(1)异化劳动

马克思用“异化劳动”概念来概括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的生产劳动状况。在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人类的劳动不但不能使劳动者得到肯定、满足和发展,反而成为劳动者一切痛苦和不幸的根源。因此这种劳动不是自觉自愿而是被迫的,是非人性的。

(2)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使生产劳动变成了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生命本质的对立物,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折磨、摧残自己,生产劳动已经彻底变成统治、压迫和剥削劳动群众的异己力量。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工人同自己劳动产品相异化。这不仅仅是因为劳动者把自己的智力与体力对象化到产品中

去了,而且是因为这些产品在本质上是对劳动者价值的贬损。

②工人与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工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是不断丧失自身的过程。工人在劳动活动之外,才能感受到一些愉快。劳动完全成为人们维持自己生命存在而不得不利用的手段。

③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把以群体形式开展生产劳动称为人的“类本质”,认为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生产劳动是人同动物的根本区别。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生产劳动的这种类本质已经丧失,因为工人在生产劳动中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反而成为完全被制约和奴役的对象。

④人同人的关系的异化。因为异化劳动,不仅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被扭曲了,为了生产产品的物的关系,人的情感交流和意愿沟通都被限制和排斥了,而且建立在生产劳动基础上的其他社会关系也成为压迫工人、令工人十分憎恨的人际关系。阶级对立、阶级冲突成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中的基本社会关系。

二、论述题

4. 试析韦伯、帕森斯和哈贝马斯各自在社会行动理论上的基本观点,并分析相互之间的本质联系与区别。

【答案】(1)韦伯的社会行动

社会行动本质上是以他人的举止为取向的个人的行动。就是“有着针对他人的主观动机”,即社会行动具有针对他人的主观意义,只有具有主观意义的社会行动才是可理解的,才属于社会学的研究范围。根据是否合理以及合理性的程度,韦伯把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

①目的合理性行动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②价值合理性行动是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的行动;

③情感行动是由现时的情绪或情感状况决定的行动;

④传统行动是由约定俗成的习惯决定的行动。

(2)帕森斯的唯意志行动论

社会行动的概念构架:“手段-目的”框架。包括下列要素:

①行动者:是指作为行动主体的个人;

②目的:行动者所要达到的未来目标;

③情景:是目标实现的环境因素,包括两方面:行动的条件和手段,前者是行动者不能控制、难以改变的,而后者是可控制的;

④规范限定:涉及思想、观念、行为取向等。这些都制约着目标的确定和实现目标中手段的选择。凡人的社会行动总有一定的目的性,而其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手段和条件,同时所有社会行动都受一定的行为规范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