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818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场域

【答案】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制度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定的。决定这些位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分配结构中,各种位置实际和潜在的处境;这些位置彼此之间的客观关系。

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场域:

①可以将场域设想为一个运作空间,场域的效果得以在其间发挥,并且由于这种效果的存在,任何与该空间有关的对象经历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参照场域中的关系来理解,而不能仅凭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来解释。

②场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场域中各种位置的占据者利用种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争。

③场域包含一种投入。当一个人进入某个场域时,就同时进入了与场域相连的一套他本人很可能认识不到的前提预设。因此,一个场域是由身体和信念两部分组成的。

2. 宿命型自杀

【答案】宿命型自杀是指由社会规范过于严格,受外界过分控制和指挥所导致的自杀。人们承受规范的约束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限度,规范的约束反而会变成一种压抑。如果人们一举一动都受到限制,自己没有丝毫选择的自由,那么整个生活就会涂上一层宿命的色彩。这种规范过严的状况,会引起宿命型自杀比率的上升。

3. 工具合理性行动

【答案】工具合理性行动又称目的合理性行动,是韦伯在分析社会行动的类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借助理性达到自己目的的目的。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4. 利他型自杀

【答案】利他型自杀是指由社会过度整合,个性的极端退化所导致的自杀。一个群体或社会,如果整合程度过高, 会造成利他型自杀率上升。它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分别是义务性自杀和负疚性自杀。

二、简答题

5. 如何理解吉登斯关于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机制的论述?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如何?

【答案】(1)时空分离

①时空分离的主要内容

a. 时间空虚化。在前现代时代,对多数人以及日常生活的大多平常活动来说,时间和空间基本上通过地点联结在一起。而到了现代社会,时间逐渐同确定的生活地点和具体的社会行动脱离开,成为具有超空间的时间虚设。

b. 空间空虚化。前现代人的空间概念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前离不开日常地点的特定时段。当世界地图等图示在人们生活中出现时,人们的空间观念发生了变化,超越具体时间点的空间范围在日常生活中的人们的头脑中产生。

c. 时间与空间同时虚化,即出现了没有任何在场事物的时间和空间,其实质是既超越过去传统,也超越现时存在,是指向未来的理想时空。

②时空分离观的背景

时空分离观提出的背景是当代社会的符号化和信息化,正是因为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在超越现实存在的虚拟时空中展开自己的想象力,脱离直接现实性在现存事物不在场的时空中建构新社会组织和新社会生活。

(2)抽离化机制

抽离化机制是与时空分离直接关联的现代性动力之一,是时空分离的直接后果之一。

①抽离化机制的类型:符号标志和专家系统。

②抽离化最本质的机制(实质):抽象,无论是符号标志还是专家系统,都是以超越具体事物的限制,获得了一般性和普遍性为标志的,而要达到一般性或普遍性,只有借助抽象。所以抽离化机制又称抽象系统。

③抽离化机制的功能:重构时空或重构社会关系。

④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机制给现代社会造成的影响:人类自我意识或人的自我认同的变化,突出地表现在人们的信任感的变化上。

⑤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机制与信任的关系

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机制造成的生存时空和交往联系的抽象性,既是信任的结果又是信任的前提。

a. 时空分离和抽离化都是以信任为心理基础或意识前提的。

b. 信任是以时空分离和抽离化为情境基础或现实前提的。信任同时空分离、抽离化机制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具有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关系。

⑥信任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因为信任同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机制的关系密切,当社会进入高度(或晚期)现代性时,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机制达到极端化,与这两个现代性动力密切相连的信任必然趋向极端。因为在高度现代性社会中,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机制不断加剧,社会生活的时空存在和社会关系的展开维度都

已极度抽象化,而与之互为因果的信任也在社会生活中成为须臾不可缺失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没有信任,哪怕信任丝毫的动移,都会导致高度现代性社会的灾难。

6. 怎样理解哈贝马斯把兴趣看作认识基础的方法论意义,他是怎样根据这个观点反对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

【答案】(1)哈贝马斯把兴趣看作认识基础的方法论意义

①哈贝马斯所界定的兴趣的内涵:

a. 是一种有明确指向或目标的主观愿望,是对某种行为或某种事物怀有乐观希望的积极心理状态;

b. 兴趣是与经验过程直接联系的非概念性的认识形式,它以表象把握目标并以表象指引人们的行为追求;

c. 兴趣表现着人的选择,它以程度高低表达着主体实现自己选择的能力;

d. 兴趣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以其直接现实性而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e. 兴趣与人们特定的存在和生存需要密切联系,并且表达着根据存在环境和生存需要产生的评价与选择。

②哈贝马斯对兴趣进行了分级和分类论述,其根本点在于强调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主观性,并且认为在不同生活层面上产生的认识活动中的主观性表现为选择目标和价值要求不同的兴趣。

③在与实践活动的直接联系中讨论兴趣问题,不仅揭示了兴趣在主观意识中的表现和作用,而且论述了兴趣在社会现象中的存在和意义。

(2)他对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反对

①兴趣具有如此丰富内容和作用,正是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从认识过程和研究方法中极力排斥的,因此,把兴趣作为认识的基础,最直接的是反对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

②哈贝马斯为揭示兴趣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不惜笔墨地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和历史主义,但贯彻其中的主旨是否定排斥主观性的客观性原则,而追求客观性、排斥主观性正是实证主义最基本的立足点。

③在对上述各种理论的认识论批判中,哈贝马斯对马克思的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理论给予了较多的肯定,这一方面表现了他赞同早期马克思反实证原则的批判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也充分表现了他以介入现实,超越现实为目的的积极主张。

7.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基本立场和方法原则上同实证社会学、解释社会学的区别?

【答案】(1)实证社会学立足纯客观化的社会现象;解释社会学则从人的精神过程来解释社会,忽视社会现象的物质性和客观性,忽视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很少论及社会的经济现象;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立场是实践, 既抓住了人们最基本的需求、欲望和意志,也看到了最基本的客观社会事实:物质劳动。

(2)实践是感性的物质活动,这决定从实践观点看待社会现象,以一种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取代传统的静态分析。必须首先考虑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包括人们的物质利益需求和可以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