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石家庄铁道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专业硕士]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石像生

【答案】石像生,陵寝园林雨道两边的建筑小品,用名贵石材雕刻的文武官员、自然界各类动物以及宗教、神仙传说中的怪兽,用来保护陵寝,具很高的观赏价值。

2. 一池三山

【答案】“一池三山”是中国一种园林模式,在各朝的皇家园林以及一些私家园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三山指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上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三山象征着封建帝王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的梦想。自从汉武帝在长安城修建了象征性的“瑶池三仙山”开始,“一池三山”就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

3. 风水文化

【答案】风水文化是一种传承有序的汉族民俗现象,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淀下来的、对居件环境进行地理选址布局的一种实用国术,是汉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已成为全球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4. 步移景异

【答案】步移景异是指在中国园林中,由于园中景物均为自然式布置,园之总体布局的不对称和景物的自然天成,以及游路的奇巧设计,所以在欣赏游玩过程中景观变化不断。

5. 西汉上林苑

【答案】“上林苑”是汉武帝刘彻在秦朝上林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其特点为:它是一个范围及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 苑内建筑就己知数量而言,分布及其疏朗,形成了集锦式布局; 它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具备生成期古典园林的全部功能一休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望天、生产、军训等。

6. 长物志

【答案】《长物志》为明代文震亨所著,全书共12卷,其中与园林直接有关的是室庐、花木、水石、禽鱼四卷。室庐卷介绍了各种建筑类型及其细部构造和装修,提高设计及评价标准的是雅和古; 在花木卷中,分门别类地介绍厂园林中常用的42种观赏花木的方法,并提出园林植物的配置原则若干; 水石卷中分别讲述园林中常用的水体石料,提出叠山理水原则:在禽鱼卷中仅举出鸟类6种,鱼类1种,特别指出造园要突出大自然生态的特点。

二、简答题

7. 简述秦汉园林在中国园林史中的意义。

【答案】秦汉是我国园林建设的第一个高峰,此时的园林风格被称为宫苑建筑园林,以建筑为主体,结合城市规划,把自然山水纳入到帝都整体宏伟蓝图之中。以自然山水为背景的离宫别苑在园林面积上占有主导地位,不断到各地名山封禅就是尊地的表现。在皇城中营造人间天堂,倾全国之力,率将士之功以营宫室、筑林泉成为这一时期的建设特征。

(1)秦汉园林概况

①初期基本上为皇帝、王侯、富豪所专有,建筑宏伟壮观,装饰宏放,空前绝后。园林总布局模拟天上星宿图案,并由简单模仿发展为自觉对应; 苑囿的形制较自然,无定规,无拘束,能因山就水,随遇而作。祈求长生成仙的意识在宫苑中时有反映。

②西汉中期以后受文十影响,园中布景、题名已出现诗情画意。

③东汉后期,皇家苑囿由崇尚建筑逐渐推崇山水林木,园林建筑亦趋向小型化,文人宅园初见端倪,隐士和隐逸思想开始对园林发生影响。

(2)秦汉时期的造园特点

①不具备古典园林全部类型,皇家园林气势恢宏。“宫殿与园苑相结合”是我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传统。“苑中有苑”代表西汉上林苑; 宫中有苑,苑中有宫。

②汉代建筑技术求形、求奇。

③私家园林初见端倪,小范围内参观。

④造园功能受神仙思想影响,由建筑空间转换为自然空间。

⑤写实的东西较多。

8. 简述清代阜家园林颐和园造园艺术特点。

【答案】颐和园具有皇家园林特色:园中的古典建筑不仅将整个园林在空间上分割成3个景区,而且发挥了主体建筑的统驭作用,体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并存的建筑之美; 园中的山和水各自独立成景,又相互依托,形成了天然的山水园。

(1)效法自然的布局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如颐和园后湖的风景,虽然是人工所造,但是宛如江南水乡一样。园中许多风景、林木,也力求达到宛如自然景色的效果。

(2)诗情画意的构思颐和园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前身是清漪园,取“颐养太和”之意。其特点如下:众多的殿、堂、楼、阁、廊、榭、亭、桥点缀于一片湖光山色之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布局得宜。后山后湖,小桥流水,苍林修竹,幽深恬静、清新秀丽,另有一番江南景色。步入这座名园,恍如置身于画卷之中,有“人在画中游”之感。

(3)因地制宜的处理颐和园园林布局的一个特点是以水取胜,广阔的昆明湖水面,是园林布置极好的基础。园周围共有十三里,全园面积四千一百多亩(约一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仅占四分之一,在当时北京诸园中是水面最大的一个。设计者抓住了水面大这一特点,以水面为主来设计布置。主要建筑和风景点都面临湖水,或是俯览湖面。

(4)建筑为主的组景万寿山前山的建筑群是全园的精华,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等组成的

中轴线两侧配以转轮藏、五方阁、宝云阁,组成了一组依山而建,统率全园主景的佛教建筑群,并以西山群峰为借景,与园内山湖巧妙地融为一体,使景色层次分明、变化无穷。

(5)园中有园的手法在颐和同仁寿殿北面的德和同颐乐殿,是帝后群原观剧之处。坑中有大戏台,分上中下三层,可同时演出。自德和园往北是景福阁、乐农轩。由此下山往东,因地形布置了一个精美的小园“谐趣园”,是仿照无锡的惠山园建造的,以一个水池为中心,四周环绕布置了涵远堂、湛清轩、知春堂、瞩新楼等建筑,更有小桥、亭谢、游廊曲槛等,自成一个园林格局。到这里似乎进入另一个园中,是一种“园中有园”的布局。

9. 简述江南园林造园特点。

【答案】江南自宋、元、明以来,一直都是经济繁荣,人文荟萃之地,私家园林建设继承一代势头,普遍兴旺发达,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均为全国之冠,一直保持着在中国后期古典园林发展史上与北方皇家园林并峙的高峰地位。它们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广大地域,但造园活动的主流仍然像明代和清初一样,集中于扬州和苏州两地,因而此两地的园林,可视为江南园林的代表作品。江南园林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江南园林叠山石料的品种很多,以太湖石和黄石两大类为主;

(2)园林植物以落叶树为主,配合若干常绿树,再辅以藤萝,竹,芭蕉,草花等构成植物配置的基调,并能够充分利用花木生长的季节性构成四季不同的景色;

(3)江南园林建筑的个体形象玲珑轻盈,具有一种柔媚的气质;

(4)室内外空间通透,为经管组景,动观组景以及对景,框景,透景创造了更多的条件。

10.分析余荫山房园林的布局和风格特点。

【答案】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距广州17千米。余荫山房为清代举人邹彬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

(1)布局

①余荫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纳十方圆三白步之中,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汉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②由祠堂、宅院、花园三部分构成,南北方向展开,花园位在其中。

(2)风格特点

①西半部以正方形水池为中心,南北中轴线上有两座建筑对称分布; 东半部以正八角形水池为中心,水池中心有正八角形水榭,亦有南北中轴线,东、西水池有一条横轴线穿过,水体风格受西方园林影响较大;

②园林花团锦簇,四季如春;

③园林雕饰丰富精美;

④建筑体量偏大,与环境不甚协调;

⑤园占地面积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著称,充分表现了古代汉族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