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东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社会认知和非社会认知在记忆上有什么差异?

【答案】Mitchell 等人(2004)关于社会认知与非社会认知在记忆上差别的实验。

(1)实验材料

180个描述人格特质的句子,分别描述18种人格特质; 如,可爱有趣的(舞会上他第一个开始跳舞),不替别人着想的(他拒绝将他多余的毛毯借给别的野营队员)等。

(2)实验过程

①学习阶段

a. 句子与18张面孔配对,每张面孔与10个句子配对,其中5个句子都属于一种人格特质(如,可爱有趣的),其余5个句子从描述其他人格特质的句子中随机挑选。

b. 面孔一句子对呈现时要求被试“形成印象”,或要求被试“记住顺序”。因此,被试就有了社会认知的与非社会认知的两种任务。

c. 指示语告诉被试在“形成印象”时,要根据句子去推测某人的人格特质,以后要测验他们关于18个人(面孔)的推断。“记住顺序”的指示语告诉被试,要根据句子描述某人(面孔)经历过的活动并记住句子出现的顺序,以后要测验这种顺序。

d. 实验中并不进行关于18个人的推断的测验,也不进行句子顺序的测验。

②再认阶段

a.180个句子重新一一与面孔配对呈现。对应于大脑的扫描过程。

b. 再认测验分三组进行,每组的结构为::6张面孔,其中1张是正确的,其余5张是干扰项; 每张面孔呈现10次,共使用60个句子,其中30个句子是““形成印象·,的,另外30个句子是“记住顺序”的。

c. 被试的任务是在每组的6张面孔中挑出一张,该面孔与呈现的句子配对过。

(3)实验结果

①行为结果

17名被试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被试正确将面孔与句子匹配的概率为58.8%,远高于随机的概率(1/6—16.7%)。更重要的是,社会认知,即“形成印象”条件下的击中率62.9%显著高于非社会认知,即“记住顺序”,条件下的击中率为54.6%。

②fMRI 的结果

fMRI 的结果表明,“形成印象”任务激活了背内侧前额叶,而非社会性的“记住顺序”任务

则激活额上回与顶回、前中央回和尾状核。此外,在再认测验中,“形成印象”的社会认知的正确再认激活了背内侧前额叶,而“记住顺序”的非社会认知正确再认则激活了右侧海马。

2. 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答案】错误记忆是指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呈现或发生; 真实记忆是指正确地报告出曾经呈现过的词或发生的事。

(1)二者的区别

按照提取的准确性,可以将记忆划分为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错误记忆是指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呈现或发生。而真实记忆则是指正确地报告出曾经呈现过的词或发生过的事。

(2)二者之间的联系

①实验程序的相似性。二者实验程序均为先学习,后回忆和再认。

②理论解释共通性。一些错误记忆的理论模型,如内隐激活反应假设和模糊痕迹理论,同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真实记忆。

③神经生理过程一致性。采用正电子发射层描技术以及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进行的研究,均未发现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的神经生理过程有明显不一致之处,暗示了两者间的共同联系。

④二者具有共同的影响因素。如词表容量、呈现方式、间隔时间、测验效应、重复学习、年龄因素、健忘症患者、词表特性等。

3. 用2×2因素设计(组间设计)设计一个实验,并写出该实验的实验程序(流程)。

【答案】(1)实验目的

研究正常阅读和快速条件下文章标记对文章主题通达的影响。

(2)实验假设

阅读速度和文章标记的主效应都显著,正常阅读比快速阅读更能促进主题信息的通达; 文章有标记比无标记能更好地促进主题信息的通达。

(3)实验程序

实验采用2×2两因素组间设计。自变量A 是阅读速度,有两个水平:正常阅读、快速阅读; 自变量B 是文章标记,也有两个水平:有标记、无标记。这样总共有四种实验处理:正常阅读有标记(A1B1)、正常阅读无标记(AlB2)、快速阅读有标记(A2B1)、快速阅读无标记(A2B2)。本研究的因变量是文章主题通达的成绩。首先从某普通中学高一学生中随机选取120名被试,随机分成四组,每组随机指定接受四种实验处理中的一种。

(4)数据分析

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得出每种条件下被试因变量反应的平均分和标准差,然后进行2x2非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4. 利用表的数据,写出方差分析的项目与公式并进行计算。

【答案】(1)方差分析的项目与公式为:

表1 方差分析的项目与公式

(2)将表的数据整理得:

表2 数据的重组

(3)计算过程如下:

(3) 计算过程如下:

(表中,每单元10个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