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应该如何减少和解决冲突?
【答案】冲突水平过高,不仅会使个体体验到一种过分紧张的情绪,而且还会影响正常的群体内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导致混乱。因此,要采取一定措施减少和解决冲突。
(1)减少冲突的措施
①设置超级目标
设置超级。目标可以使对立的双方减弱冲突。这时,他们必须共同把精力集中到目标的实现,从而缓解互相之间的对立情绪。
②采取行政手段
a. 管理当局可以通过改变结构来减少冲突;
b. 设置综合领导;
c. 向上级申诉,由上级仲裁。
(2)解决冲突的措施
解决冲突的人际性策略共有五种典型方式。
①竞争型方式
与对方激烈竟争,寸土不让,坚持己方利益要求。当处于紧急情况下,要求采取非常行动、觉得己方完全正确或己方对对方一有很大影响力时,这种策略常能奏效。
②回避型方式
退出冲突处境,既不满足对方也不满足己方的利益。在问题为细枝末节性的、情况不大可能满足己方利益要求、冲突的解决很可能带来严重破坏或对方能把问题解决得较好时,可采取这种策略。 ③体谅型方式
愿意满足对方的利益而对己方利益则不甚坚持,忍让为怀,息事宁人。这种策略用于发现自己确有不对之处、冲突的问题对对方比对己方更重要、在和谐与稳定特别重要、己方输了又想尽量减少损失或是想让已方的人从错误中吸取有益教训时,可取此策略。它能使己方在今后又碰上问题时,在公众中有较好的名声。
④合作型方式
强调建设性地把冲突问题解决掉,目的在于最大可能地满足双方的愿望。双方表现出的行为兼有坚持与合作两种成分。基本态度是认为有冲突和矛盾是很自然的,对对方表现出信任与诚恳,鼓励人人畅所欲言,把态度与感情都和盘托出。采用此策略的目的在于学习、利用多方面来源提供的信息,找到一种综合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⑤妥协型方式
这是在坚持与合作之间的一种中庸之道,双方共享对方的观点,既不偏十坚持也不偏于合作的极端。此方式小能使仃何一方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只有在目标虽然重要,但却未重要到需要寸步不让,双方势均力敌,或情况紧迫,有时间压力要求速决时,才采取此策略。
2. 什么是“小集团思想”自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美国心理学家贾尼斯详细地研究了集体讨论过程中可能产生失误这个问题。他分析了各种政治和军事决策,发现了“小集团思想”的现象。
(1)“小集团思想”的定义
“小集团思想,’,又称“群体思维”,是指“参与一个统一群体中的人们的一种思想作风,在这个群体中,认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为重要”。这一群体的成员认为,保持群体的统一、创造和谐的气氛有特殊意义。由于把这样的目的摆在首位,往往不能理智地分析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使决策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2)群体思维的特点
①顺从性思维
在这种群体中顺从作风占主导地位。如果某一群体成员不接受领袖人物或多数人的意见,会受到孤立、嘲笑或排斥。在这种条件下即使群体成员对采取的决策有怀疑也不敢公开发表意见。因此,“小集团思想”会造成一批俯首帖耳的顺从者。
②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
在具有“小集团思想”的群体中,其成员往往会封锁怀疑群体决策正确性的信息,尤其是对群体领导人封锁这种信息。这样,会严重影响群体决策的质量。
③盲目乐观情绪
在这种群体中往往过高估计成功的概率,过低估计失败的概率,认为本群体的决策一定会成功,其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④相信群体无所不能
这种群体的成员往往认为,一切都决定于他们的行动,过高估计自己拥有的物质手段、自己的组织和专长,而对外部条件、敌方力量估计过低。
⑤首创精神的假象
这种群体认为自己在解决经济或政治问题生具有首创精神,人们或社会组织的命运取决于它的决策。而实际上,这种信念只小过是一种假象。
总之,“小集团思想”一方面会提高群体的凝聚力和群体成员的自我满意感; 另一方面却会降低决策的质量,使群体决策的效果比个人决策的效果更差。
二、简答题
3. 什么是职业承诺? 什么是上司承诺?
【答案】(1)职业承诺职业承诺是指承诺指向是职业的承诺。职业承诺也可以表现为情感承诺、连续承诺和规范承诺:
①情感承诺。对职业的认同和情感依赖;
②连续承诺。对职业的投入和转职业的难度;
③规范承诺。由于社会规范而导致的不愿变更职业的程度。职业承诺有助于理解职业化群体中的个体行为。
(2)上司承诺上司承诺是指承诺指向是直接上司的承诺。上司承诺表现为情感承诺、连续承诺和规范承诺,
①情感承诺。对上司的认同和情感依赖;
②连续承诺。变更上司会给自己带来损失;
③规范承诺。由于社会规范而导致的不愿变更上司的程度。
4. 举例说明社会知觉中的效应,分析他们所造成的偏差。
【答案】在社会知觉领域,由于知觉的主体、客体都是人,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还会更多地涉及人的态度、价值观念、道德品质、个性等。主体与客体双方的关系、相对地位、思想方法、社会经验和知觉对象行为的真实程度等,都会影响社会知觉的准确性。这就使社会知觉的问题更为复杂,产生错觉的可能性大为增加。社会知觉发生偏差或错觉时,有多种反应效果,具体如下:
(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
a. 定义。首因效应是指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个印象。它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一次发生的知觉。
b. 偏差以及举例。如果在对一个人的知觉过程中,某人给人留下了比较美好的第一个印象,这种印象就将影响到以后对他(她)的知觉; 反之亦然。即使某人表现己经变化了,第一印象形成的影响,也将是缓慢地、滞后地改变的。管理中避免“先入为主”现象的发生。
(2)晕轮效应
a. 定义。晕轮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为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
b. 偏差。晕轮效应是对别人认知的一种偏差倾向,实质上是“以点代面”的思想方法,只见一点,不及其余。
(3)近因效应
a. 定义。近因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b. 偏差。它和首因效应正好相反。一般说来,在知觉熟悉的人时,近因效应起较大的作用; 在知觉陌生人时,首因效应起较大的作用。
(4)对比效应
a. 定义。对比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对人的评价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通过对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进行相对比较做出的。
b. 偏差。如果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水平较高,对目前的知觉对象评价就低; 反之亦然。
(5)与我相似的效应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