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078专业综合课之组织行为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如何正确运用群体压力?
【答案】(1)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有时这种压力非常大,会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社会心理学中把它叫做“顺从”或“从众”。群体施加压力的方式有四种:理智讨论、怀柔政策、铁腕政策和开除政策。正确运用群体压力,可以更好地发挥团体优势。
(2)群体压力影响社会从众行为,是一把双刃剑。正确运用群体压力,关键是管理好从众行为,趋利避害。
①把握引导和造成从众行为的技巧,不仅可以通过给予员工适当的压力,形成‘个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开拓进取的舆论氛围,而且可以树立典型的榜样人物,形成合力,同心协力为目标奋斗。 ②避免和消除消极从众,企业在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要创造一种宽松的气氛,淡化群体规范的作用; 员工要提高个人的认知能力,增强自信心; 领导者要在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敢于挺身而出。
(3)不能否认群体压力和顺从现象的存在,而且应当重视这一现象。一般来说,应避免采取群体压力的方式压制群体成员的独创精神,但也不能认为群体压力只有消极的作用,对于群体成员的不良行为给予适当的压力是必要的。
2. 什么是冲突? 冲突与竟争有什么不同?
【答案】(1)冲突的定义
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后。冲突的产生不仅会使个体体验到一种过分紧张的情绪,而且还会影响正常的群体内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一也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2)冲突和竟争不同
①冲突的对象是目标不同的另一方。
②竞争的双方则具有同一个目标,不需要发生势不两立的争夺。
如果双方都能从他们的竞争结果中获益,那么竞争就不大可能变为冲突。实质上,竞争和冲突的区别在于一方所采取的行动是否会影另一方目标的实现。这种区别表明,要想防止竞争演化为冲突,有效的管理策略是消除共同介入的机会。
二、简答题
3. 工作丰富化的实质是什么?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有什么意义?
【答案】(1)工作丰富化的实质
①扩大工作内容,将工人由从事单一的工作变为从事几种工作,由完成部分工作变为完成整体工作,增加工作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减少外部的监督,并自行评价工作状况;
②分担责任和管理,让工人分担一部分计划工作、组织工作和设计工作等。
(2)在我国目前情况下的意义
员工工作丰富化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企业忠诚度,更是加强员工管理的有效工具。工作丰富化对我国有以下几个力一面的意义:
①增加员工责仟感。不仅要增加员工生产的责任,还要增加其控制产品质量,保持生产的计划性、连续性及节奏性的责任,使员工感到自己有责任完成一个完整工作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同时,增加员工责任意味着降低管理控制程度。
②给员工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员工感到工作的成败依靠他的努力和控制,从而认为与其个人职责息息相关时,工作对员工就有了重要的意义。实现这一良好工作心理状态的主要方法是给予员工工作自主权。同时工作自主权的大小也是人们选择职业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③可以使员工提高工作满意度。将有关员工工作绩效的数据及时地反馈给员工。了解工作绩效是形成工作满足感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员工看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就很难得到高层次的满足感。反馈可以来自工作本身,来自管理者、同事或顾客等。
④让员工更加了解工作的意义。工作丰富化可以使员工了解到其工作在整个组织中的作用,体会到其工作的意义。工作的报酬与奖励要决定于员工实现工作目标的程度。
⑤让员工了解自己的发展机会。要为员工提供学习的机会,以满足员工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4. 举例说明社会知觉中的效应,分析他们所造成的偏差。
【答案】在社会知觉领域,由于知觉的主体、客体都是人,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还会更多地涉及人的态度、价值观念、道德品质、个性等。主体与客体双方的关系、相对地位、思想方法、社会经验和知觉对象行为的真实程度等,都会影响社会知觉的准确性。这就使社会知觉的问题更为复杂,产生错觉的可能性大为增加。社会知觉发生偏差或错觉时,有多种反应效果,具体如下:
(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
a. 定义。首因效应是指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个印象。它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一次发生的知觉。
b. 偏差以及举例。如果在对一个人的知觉过程中,某人给人留下了比较美好的第一个印象,这种印象就将影响到以后对他(她)的知觉; 反之亦然。即使某人表现己经变化了,第一印象形成的影响,也将是缓慢地、滞后地改变的。管理中避免“先入为主”现象的发生。
(2)晕轮效应
a. 定义。晕轮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为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
b. 偏差。晕轮效应是对别人认知的一种偏差倾向,实质上是“以点代面”的思想方法,只见一点,不及其余。
(3)近因效应
a. 定义。近因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b. 偏差。它和首因效应正好相反。一般说来,在知觉熟悉的人时,近因效应起较大的作用; 在知觉陌生人时,首因效应起较大的作用。
(4)对比效应
a. 定义。对比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对人的评价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通过对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进行相对比较做出的。
b. 偏差。如果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水平较高,对目前的知觉对象评价就低; 反之亦然。
(5)与我相似的效应
a. 定义。与我相似的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
b. 偏差。表现在组织活动中,管理者在招聘员下、绩效考评、职位提升中更可能会偏爱那些与自己有相似处的候选人或下级。这种效应如果恶性发展,就会形成各种腐败现象。
(6)严格、宽大与平均倾向
a ,定义。严格、宽大与平均倾向是指在绩效考评中,有的管理者过度严厉,对所有的下级评价都低; 有的管理者宽大无边,对所有的下级都评价偏高; 也有管理者对所有的下级评价都在平均水平。 b. 偏差。这种倾向会导致评价机制的歪曲,导致激励失败。
(7)定型效应(定势效应)
a. 定义。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类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b. 偏差。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感知某类对象,因而对该种对象逐渐地形成了固定化的印象,以致对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社会角色,人们都有了固定的印象。如提起商人就联想到“奸商等”,往往会掩盖或扭曲事物本质。
5. 什么是组织公民行为?
【答案】奥根把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一种自愿性的个体行为,这些行为并没有得到组织中正式的报酬系统直接或明确的回报,而这些行为从总体上提升了组织的有效运作。
奥根认为组织公民行为由五个因素构成。
(1)利他,主要是助人行为;
(2)责任感,类似于早期的“遵从”维度,主要指员工超越最低工作要求的尽职尽责行为;
(3)运动员精神,主要是指在不理想的工作环境中不抱怨,仍然保持积极的态度,为团队利益牺牲一些个人的兴趣、爱好等;
(4)善意知会,主要是指将可能发生的会对工作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善意地告知相关的同事或上级,避免损失:
(5)公民美德,主要指有责任感地参与组织中的生活,关心并参与组织中的活动等。奥根的五因素结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