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经济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准公共物品

【答案】准公共品是指介于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在消费过程中具有不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险的产品。准公共品是在消费方面具有较大程度外部性的一类公共物品。它具有两个特性:①消费中的争夺性,即一个人对某物品的消费可能会减少其它人对该物品的消费(质量和数量); ②消费中具有排斥性,即只有那些按价付款的人才能享受该物品。准公共物品在现实中大量存在的,如大多数城市公用设施、公共教育和医疗保健服务等等。

2. 外部正效应

【答案】外部正效应又称正外部性,是指那此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正外部性时市场生产的数量小于社会合意的数量,政府可以通过对产生正外部性的物品补贴来使外部性内在化。

二、简答题

3. 谢尔曼说,“政府运用公共政策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法很多,政治上的考虑会影响到对公共政策的决定”。简述外部效应内部化的公共政策选择。

【答案】(1)外部性((Extexnalities ,又译外溢性,外在性)是指一个人(个人、家庭、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利益或成本影响。也就是说,某人承担了成本,但是没有获得对应的利益; 或获得了好处,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2)外部性的存在可能导致市场失效。为了减少甚至消除外部性对资源最优配置的影响,需要将外部效应内部化。政府可以运用的公共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矫正税

矫正税又称庇古税,是对带来外部成本的一方课征税收,使得其边际私人成本加上庇古税等于边际社会成本,这样,坏东西就不会生产得过多。庇古税方案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故因此而得名。

②补助

给带来外部收益(正外部性)的一方提供补助,使得其边际私人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收益,促进好东西的产量达到社会有效水平。

③管制

对负外部性行为进行管制。有时负外部性问题不能通过课税罚款的形式予以解决,那么通过管制的方式,禁止环境污染等行为。

④建立产权清晰化的机制

科斯定理表明,如果产权最初得到明确界定,且协商或谈判等活动发生的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那么在有外部性效应的市场上,无论所涉及资源的产权属于哪一方,交易双方总能够通过协商或谈判达到资源配置的有效率状态。

4. 为什么人们提出了不同的公共产品最优提供模型? 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答案】(1)公共产品最优提供模型主要包括庇古模型、鲍温模型、维克塞尔一林达尔模型和萨缪尔森模型。人们提出不同的公共产品最优提供模型是因为他们关注的对象、研究问题的角度、使用的方法、假设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

(2)上述四个模型的联系在于它们都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经济人的目标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这一基本理论之上,并都使用了微观经济学中关于效用函数、供给曲线、需求曲线等基本的分析框架,研究的都是公共产品如何实现最优提供的问题。

区别在于各个模型所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庇古模型给出了一个人对公共产品提供水平需求的决定条件,公共产品应该持续提供到最后一元钱所得到的正边际社会效用等于为最后一元公共产品而纳税的负边际效用。

鲍温模型通过局部均衡分析,比较了私人产品和纯公共产品提供之间的差异,私人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横向加总,而公共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纵向加总。

萨缪尔森模型通过一般均衡分析得到,消费上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生产上的边际转换率。 维克塞尔一林达尔模型是一个局部均衡模型,提出的时间比萨缪尔森模型要早。它又不同于鲍温和庇古的模型,因为它考虑了政治因素。W.L 模型试图找出民主社会中公共产品产出的合理水平,以及在不同的人之间如何分摊公共产品的成本即税收负担问题。最佳条件是每个人所愿意承担的成本份额之和等于1。

5. 改革开放前十余年,中国一方面几乎每年安排了预算赤字,一方面又大力主张奉行财政平衡的原则,这是否自相矛盾?

【答案】不矛盾。具体分析如下:

(1)财政收支平衡,是指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基本持平状态。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形成财政结余; 财政收不抵支,出现财政赤字。现实中,政府收入与政府支出是很难正好相等的。因此,政府收支差额不大,可以大致视为实现财政平衡。

(2)理论上,财政收支平衡是最为理想的状态,因为出现财政结余时,意味着政府收入大于支出,财政资金未能做到有效的利用,经济中可能还存在闲置资源,生产还有扩大的可能,没有达到最优状态; 反之,出现财政赤字时,则意味着资源被过度使用,生产超负荷进行,也是一种次优状态。我国奉行财政平衡的原则,从追求资源最优配置的角度来说是合理的,是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参照系。

(3)现实中,财政收支正好相等几乎是不存在的,就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而言,财政赤字己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改革开放前十余年,我国经济增长缓J 漫、市场萎靡,利用财政赤字

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否安排赤字,要看宏观经济实际运行的情况,满足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综合调控的需要,并不能一味地要求财政收支平衡

6. 简述税收的经济效应?

【答案】税收的经济效应包括宏观经济效应和微观经济效应。

(1)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是指政府运用税收政策及相关手段对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和经济稳定所产生的影响。

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税收乘数和拉弗曲线来解释。前者是指因政府税收的增加(减少)而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减少(增加)的倍数,税收的变动会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反方向变动。拉弗曲线是用来表示税率与政府税收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拉弗曲线表明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条件。

税收调节产业结构的机理主要有两种:实行差别税率或通过税率变动来影响相对价格结构,相对价格的变动影响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进而引起产业结构变化; 通过税收优惠、激励措施调节税后投资效益,进而影响投资结构和技术状况,达到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

税收的经济稳定效应是指某些税种具有一种自动调节机制,政府则可以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实际需要,有目的地调整税收制度和政策。

(2)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税收将支出能力从纳税人手中转移到政府手中,发生了资源的转移;

第二,税收会扭曲消费者对物品的选择或生产者对要素的选择,从而给纳税群体造成额外负担。更明确地说,税收微观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收入效应,二是替代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课税减少了纳税人可自由支配的所得和改变了纳税人的相对所得状况,即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税收的收入效应本身并不会造成经济的无效率,它只表明资源从纳税人手中转移到政府手中。但因收入效应而引起纳税人对劳动、储蓄和投资等所作出的进一步反应则会改变经济的效率与状况。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当某种税影响相对价格或相对效益时,人们就选择某种消费或活动来代替另一种消费或活动。税收的替代效应一般会妨碍人们对消费或活动的自由选择,进而导致经济的低效或无效。

7. 不同的政府观点对于公共经济问题分析会产生什么不同的影响?

【答案】(1)政府有机论

①“政府有机论”认为社会是一个自然有机体,个人是这个有机体的一部分,政府是有机体的心脏。

②个人只有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才有意义,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政府(国家)的利益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