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青岛大学商学院896教育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体制

【答案】教育体制又称“教育管理体制”,是指国家组织和管理教育的形式、方法和制度的总称。构成要素包括:

①教育决策体系。涉及各级政府、学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决策权的划分和相互关系。 ②教育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体系。涉及教育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方式。

③教育调节体系。涉及教育决策实现的形式、方法和手段,协调各教育决策者的利益和目标。

④组织体系。涉及教育决策实现的组织系统,包括各教育机构、教育单位的职责分工和相互关系。

内容包括:各级各类教育及教育投资的管理体制,各级各类教育的人事、劳动、工资管理体制,物资设备和财务管理体制,招生、培养、分配和就业体制,等等。

教育体制的实质在于解决如何组织和管理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培养问题。是国民经济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受一国的经济、政治体制制约,随一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体制的变革、变化而调整和改革。大体分两种类型:一为集权制类型,如法国;二为分权制类型,如美国、加拿大。

2. 劳动力价值

【答案】劳动力价值是指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力价值包括: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③劳动力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动力价值取决于一国的经济文化水平、历史传统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维持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数量、构成是不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劳动力价值构成中,教育和训练费用所占比重在增大。

3. 教师劳动效率

【答案】教师劳动效率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在一定时间内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教师劳动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一名好的教师,应该通过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花费较少的劳动时间,同时也使学生花费较少的劳动时间,取得较大的教育成

果。

4. 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答案】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是指社会教育资源在各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之间的分配方式。是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资源的配置目标:①配置合理,即按一定比例将教育资源分到各级各类教育中,以促使教育结构合理化,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②配置有效,教育资源的稀缺决定教育资源的分配必须体现效率,以最少的教育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教育产出。教育资源配置包括学校资源的配置和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的配置。前者为教育微观层次的个量资源配置,以效率为主要目标,后者为教育宏观层次的总量配置,以合理为主要目标。宏观配置是微观配置的条件,微观配置是宏观配置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有计划(或行政)和市场两种,一者应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有机结合起来。其选择,一受经济领域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教育最终由经济决定;二要考虑教育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其中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是在法律约束下,采用计划行政配置方式,对非义务教育尤其职业技术和高等教育,市场配置方式有较大的作用。

5. 教育规模经济

【答案】教育规模经济是指教育机构达到一定规模时,在资源利用效率上的提高。学校达到一定规模时,学校教师数、在校学生数和各项物质设备数的配置合理,将使培养学生的单位成本比其他规模的同类学校低,实现规模经济,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优。教育资源的整体性及不可分性使学校规模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大则造成:①大量增加教学、生活服务设施;②师生之间接触机会减少;③学校行政管理规模过大,沟通及协调困难,行政人员服务支出增加,从而降低教育投资效率。规模过小,为保证教育质量,仍须开齐课程,配齐各科教师及相应的实验设备,教师和实验设施因学生人数太少而得不到充分利用,使教育投资效率降低。教师、教育

设施和学生的适度规模是形成教育规模经济的重要条件。学校的适度规模因学校级别、类别而异。

6. 学校产品经营

【答案】学校产品经营是指学校按照教育市场需求,以其拥有的或所控制的经济资源为基础,以培养出能够满足教育市场需求的教育产品为基本手段,以教育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来获取效率和效益的经营活动。学校产品经营是学校经营的基本模式,提供产品是学校的基本功能。学校经营中的产品即教育产品,是指学校所提供的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教育成果,其形态可以是不同规格的学生,也可以为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学校产品经营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学校产品经营的基础是学校资产;②现有的学校资产在学校经营中一般是非交换对象;③学校产品经营的核心是根据教育市场需求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决定培养什么、培养多少、如何培养;④教育投入活动主要围绕强化教育产品的开发对学校资产的需求来进行。学校产品经营的运作模式主要有教育产品开发、教育市场开发、学校品牌开发等。

7. 教育供给

【答案】教育供给是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供给还包括非正规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机会。教育机会主要由政府、企业,或者社会团体所举办的学校提供的。影响教育供给的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教师供给;②教育资源配置;③教育单位成本;④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

8. 机会成本

【答案】机会成本亦称“择一成本”,是指在经营决策中,以未选择方案所丧失的利益为尺度

来评价被选择方案的一种假定性的成本。采纳某一方案的机会成本,即被放弃方案所牺牲的利益。

在教育领域,也存在机会成本。“教育机会成本”广义上指“教育间接成本”;狭义上主要指学生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后而放弃的就业收入。其大小与行业或职业报酬(或待遇)、同龄人口就业率等直接相关。

二、简答题

9. 简述教师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的区别。

【答案】教师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对象不同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物质生产劳动的对象是物。这是二者最显著的区别。教师劳动的成果集中体现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体现在学生身上;而物质生产劳动的成果体现为具体的产品或服务。

(2)劳动工具和手段不同

物质劳动是运用各种工具进行的,而教师的劳动主要是靠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靠自身的行为示范来进行,因此,教师劳动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的特点。

(3)劳动过程不同

教师劳动是见效缓慢而效用长久的劳动,具有迟效性和长效性的特点,而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劳动一般周期较短,见效快。

教师劳动是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的劳动。一个人从入幼儿园,进小学、中学,乃至读大学,成长为合格的劳动者或专门人才,需要很长的时间。教师劳动的实际经济效果,一般要在学生离开学校,在其工作岗位上实践才能表现出来。而且教师劳动的成果在劳动者的一生中都会发挥作用,并且随着其实践经验的增长将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4)劳动环境不同

教师劳动主要是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展开的,与物质生产劳动相比,教师劳动的环境具有更广泛的文化内涵。

10.从微观与宏观层面具体说明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答案】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从宏观层面分析,即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