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青岛大学商学院896教育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答案】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指国民收入分配按其最终使用性质划分的积累资金与消费资金的比重及其内部构成,还包括按社会各阶层及社会集团划分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即它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

2. 教育经济效益

【答案】教育经济效益也称教育经济价值、教育经济收益或教育经济效果,是指教育领域内的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教育的进行必须投入一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即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在商品货币关系存在的条件下,表现为一定的货币资金。同物质生产领域不同,教育的产出包括:①直接产出,即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的各种不同熟练程度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 ②间接产出,即这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投入社会经济之后,由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引起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民收人(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教育经济效益表现为两个层次:一是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率,亦称教育投资的内部经济效益或直接经济效益,为教育投入与教育直接产出的比较,以单位教育投入的产出或单位教育产出的投入衡量;二是教育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

3. 教育经济效率

【答案】宏观上的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微观的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某教育单位或者学校,其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利用效率,或称教育投资利用效率,即每一定量的教育投资所能培养学生的数量。确定这种教育投资使用效率,一般是在假定教育质量相同条件下考察的,如年生均教育费用、年万元培养学生人数、毕业生教育成本等。教育经济效率构成,包括财力利用

效率构成(个人消费的部分和公用消费的部分)、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

4. 社会再生产理论

【答案】社会再生产理论是关于一切社会形态社会再生产过程及其规律的理论。法国古典经济学家、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和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过他们的再生产理论。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学派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再生产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所揭示的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投资的来源、形

成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等,都以其社会再生产理论为理论依据。功能论学派的涂尔干、帕森斯、特纳等根据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教育的社会功能在于维持、再生并强化现存的社会结构与制度,论述了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也持此种理论。

5. 教育成本

【答案】教育成本是指培养学生所耗费的社会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其货币表现为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直接和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按不同标准,教育成本有不同分类:①社会平均成本和个别成本;②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③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④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⑤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⑥生均年教育成本和生均全期教育成本;⑦教育要素成本、教育工资成本、教育边际成本、教育单项成本、教育精神成本等。从成本核算角度,有不同计算公式:教育成本=教育社会成本+教育个人成本;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教育成本=教育固定成本+教育变动成本。研究教育成本,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和分析,有助于教育部门提高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教育和学校管理水平,有助于教育计划和学校计划的编制,教育经费的合理负担等。

6. 消费结构

【答案】消费结构是指一国或一地区一定时期内人们消费支出中各种消费资料(包括劳务消费)的比例关系。按满足人们消费需要的不同层次,消费资料分为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三者比例构成消费结构。按人们实际消费支出,消费资料分为吃、穿、住、用、行等,它们之间的比例构成消费结构。决定消费结构的首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它决定人们的消费需求,各类消费资料的数量、范围、种类和比例。在生产力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直接影响消费结构的则是产业结构,它直接影响着实物形式的消费资料构成。居民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及二者的结合——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从分配方面决定着消费结构。消费结构发展的一般趋势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居民实际收入的增加,生存资料的比重逐步下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比重逐步上升。吃的比重下降,穿、用、住、行的比重上升。对教育的需求是人们消费需求中的发展需求。教育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7. 教育结构

【答案】教育结构是指教育这个社会现象总系统各种子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即教育纵向子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教育横向子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教育结构具有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主要包括如下结构:教育人力结构,教育投资结构,教育级别结构,教育类别结构,教育形式结构,教育布局结构,教育体制结构等。

8. 教育投资

【答案】教育投资也称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

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从投资对象来说,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投资,以培养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这是主要部分;二是用于成人教育的投资,以提高在职劳动力的智力水平,包括职工教育、农民教育、干部教育、知识分子教育,以及电大、函授大学和各种形式的业余教育的投资。从投资者即投资主体来说,教育投资主要包括国家投资、集体企事业单位投资和个人教育投资。教育投资具有周期性长、弹性大、长效性、间接性、多效性、高效性和特效性等特点。教育投资来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主要包括国家投资、社会投资和受教育者家庭或个人投资。我国教育投资体制实行国家财政拨款、社会团体和劳动群众多渠道筹集的方针。

二、简答题

9. 简要说明确定教育投资总量规模与速度原则的主要内容。

【答案】确定教育投资总量,必须遵循教育事业发展目标要求的原则,即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指标。教育事业发展目标高、规模大、速度快,则要求教育投资总量就多,反之则少。反映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主要指标有四种:

(1)义务教育普及率及增长率。具体指标数据包括义务教育入学年龄、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在校学生数、义务教育适龄人口数等。

(2)非义务教育的升学率及其増长率。这主要反映中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义务教育后升学人数占毕业生人数的比例,或者说中等教育在学人数占该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反映了中等教育发展的规模;该年龄组人口每年平均入学人口,即每年平均增长率,则反映了中等教育发展速度。

(3)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及其增长率。考察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每万或每十万社会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反映其发展规模;以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增长率反映其发展速度。

(4)成年人口当中的扫盲率以及职工、农民接受各种业余教育和各种培训的增长率等。 我们在确定教育投资总量时,必须十分注意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目标,如果目标过高、规模过大、速度过快,则必然大大加大教育投资总量,当社会经济实力承受不了这样大的压力,就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结果,不仅不会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会使已经发展起来的教育规模和速度受到影响。我国目前在确定教育投资总量时,要注意这个问题,因为我国在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当中,存在着追求高目标、大规模、快速度的严重倾向。

10.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1)学科性质

总体而言,教育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具体分析其学科的属性,国内学者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

①教育经济学属于经济科学体系中的一个新领域,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称之为部门经济学。

②教育经济学是教育科学群体中的一个新领域,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