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京大学社会学院614社会学理论之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后现代主义
【答案】后现代主义原指一种以背离和批判现代和古典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指称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中具有类似倾向的思潮。后现代主义具有反对、否定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二元论、本质主义、理性主义、个人主义、人类中心论、父权制、机械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等的理论倾向。后现代主义具有否定性、建设性和庸俗性三个向度。
2. 文化资本
【答案】文化资本是指借助于各种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主要有三种存在形式:①身体化的形式,体现在人们身心中的根深蒂固的性情倾向;②客观化的形态,体现在文化物品之中(例如书记、辞典、机器等);③制度化形态,体现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上。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
3. 吉登斯
【答案】吉登斯是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是结构化理论的建立者。主要著作有:《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等。吉登斯的社会理论涉及面非常广泛,他对很多学科都有所涉猎。吉登斯认为,社会科学家既是社会现象的研究者,也是社会世界中的行动者,因此社会科学家既要批判性地研究社会世界,又要反思自身。
吉登斯社会学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主要是:试图以结构化理论和“双重解释学”解决能动与结构、微观与宏观的二元对立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现代性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他的结构化理论作为分析武器,全面清理经典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关于现代性及后现代主义关于现代性的各种思潮的研究,形成了他自己关于现代性问题的一整套研究路径。他认为,结构是指社会行动所涉及的规则和资源,结构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和人类行动的中介,并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社会学理论中的“二元对立”。吉登斯关于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研究是当今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4. “与他者共在”和“为他者而存在”
【答案】鲍曼指出,“共在”是对称的,而“为他者而存在”是非对称的。“为他者而存在”使参
加者变得不平等,它通过将我的位置从对他者可能采用的所有立场的依赖性中解放出来给予我的位置以特权。鲍曼认为,这种存在方式排除的不仅是孤独,而且还有冷漠。我在为他者,而不管他者是否在为我。即他为我是他的问题,他是否为我或者他怎样处理这个问题一点不影响我为他。
二、简答题
5. 哈贝马斯是怎样论述“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的?
【答案】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是指原本属于私人领域和公共空间的非市场和非商品化的活动,给市场机制和科层化的权力侵蚀了。
(1)背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秩序越来越不被一个简单和呆板的生活领域来事先假定,而是变得日益复杂,人类似乎很难再像过去那样每件事都只靠自己的判断来解决了。于是产生了现代社会的悖论:
①个人的理性认知能力和自主性的增加;
②导致系统对个人的制约也日益显著,使现代社会里的生活世界受制于系统,最终变成了系统的殖民地,即出现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2)机制:在现代社会,体制的理性化主要是在市场和国家机关的范围内。制约人的行为的主要手段是金钱与权力。为达到有效率的运作,市场以金钱来调节和制约人的行为,国家机关则通过权力来影响人的行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金钱与权力的制约机制逐渐渗透到其他活动中。人们以金钱和权力作为沟通的媒介,对待周围的人和物采取像商品一样的态度,只重感性上的取舍,不作深层的反思和讨论。这样,人们逐渐习惯于把周围的环境,包括其他人在内,都当作一种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或手段。即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2)结果:虽然出现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但哈贝马斯认为,并不能由此就对人类的前景悲观失望。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沟通的合理化”,也就是让对话主体之间在没有任何内外强制力的情况下进行真诚的对话,在达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沟通。
6. 简述韦伯对“资本主义精神”分析的社会学特色。
【答案】(1)韦伯认为,分析近代资本主义必须把握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形态,二是观念形态。在宗教社会学中,韦伯分析的重点是观念形态即宗教伦理,其分析的经典之作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所讲的“资本主义精神”是指“近代资本主义精神”。
(2)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关注了三个主要问题:
①韦伯所关注的第一个层面的问题,是“近代资本主义精神”所具有的一个最重要特征。
韦伯认为,“近代资本主义精神”所具有的一个最重要特征是:以获利为至善,赋有一种伦理的色彩。这种伦理精神为资本主义所特有。韦伯并不认为“纯粹的获利”就是资本主义精神,韦伯指出在所有社会中,获利的贪婪都普遍存在,但是以获利为至善却未曾出现过。韦伯认为,前者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精神”,而后者只是“前资本主义精神”。
②韦伯所关注的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是新教伦理和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
韦伯的“新教伦理”,是加尔文派的教义。新教革命本是由路德在德国的维登堡发动,但是实际上在新教的传播中,后起的加尔文教派却远比路德宗扩展得更为广泛。
③韦伯所关注的第三个层面的问题,是为什么加尔文的教义会成为新教伦理的主流伦理。
(3)韦伯自己是在论述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的区别中来把握资本主义精神的:
①表现在劳动者身上。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两种条件下的劳动者在赚钱的欲望上并无不同,所不同的是前资本主义的劳动者缺乏劳动的自觉性。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却有着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性,他们把劳动当作一种绝对的自身目的,当作一项天职来从事。
②表现在企业家身上。前资本主义的企业家趋向于利用各种政治机会和非理性活动如垄断权、法律特权和高利贷等手段来追求经济的成功,他们在生活和经营的诸方面均表现出传统的和非理性的特点。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家具有确定不移且高度发展的伦理品质,以及洞若观火的远见和卓越的行动能力,在顾客和工人中赢得了不可缺少的信任。
(4)分析方法的社会学特色:
①对“资本主义精神”这一概念,韦伯并没有用属种差的方法给出一个公式化的定义,他运用个体主义方法论引用富兰克林的话对资本主义精神作了具体的历史的说明。富兰克林告诫人们:时间就是金钱;信用就是金钱,金钱具有孳生繁衍性;经济上要量入为出,精于计算;生活上要节俭诚实,与人为善等。这些虽不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全部,但却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②在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问题上,韦伯首先反对“对利润最大限度的追求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的理论解释。实际上对利润的追求以及对金钱的贪欲在任何形式的社会中都普遍存在,并不是现代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相反,资本主义的出现抑制和缓解了人们的贪欲和对财富的非理性追求,而且不择手段的追求利润往往成为理性资本主义出现的障碍。
③韦伯特别强调了理性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a. 企业和家庭、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在法律上的分离;b. 合乎理性的簿记方式。这两个因素又与资本主义劳动组织方式密切相关,于是韦伯进一步把问题具体化,集中力量探讨以自由劳动组织为特征的理性资本主义的起源。
④《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通过自由劳动之理性组织、法律、行政机构、理性主义等中介变量层层分析,阐述宗教伦理这种神秘的力量如何产生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资本主义精神又是如何被一步步确立并为公众所接受并内化的,最后论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亲和性。
7. 如何通过货币经济的发展理解齐美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观点?
【答案】齐美尔以货币经济的发展具体说明了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1)齐美尔认为,货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朝着越来越理性化和非个人化的方面发展,个人的选择性和价值在社会中越来越受到忽视。像货币这种客观等价物和万能交换者,给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带来很大变化和影响。
①在任何类型的社会关系中,当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以货币为基础的强有力的契约关系之上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