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高中历史教学中美育的理论探索

关键词:高中历史美育 现代美育 建构

  摘要

高中历史教学中美育的理论探索
杨 仪
摘 要 当前的高中历史教育由于受到“应试模式”的干扰与束缚,存在着相当的局限,常为大家批评。随着时代的变化和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更替,为了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这种历史教育模式的转变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高中历史教育目标的演变的考察得出结论:世纪之交的高中历史课改要求历史课回归其教育本质:主要承载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增强历史课程与学生自身经验的联系,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以此为基点,高中历史课在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实现这种模式的转变,笔者认为在历史课中渗透现代美育理念将是一个可供选择的策略。因为现代美育是一整套的教育活动,它通过主体的自审,对感性生命力的肯定,使感性经验得以进一步阐释;它以感性为切入点但并不摒弃理性,在实践中它以情感性、形象性、愉悦性、自由性为特点,使理性积淀在人的心理结构当中,从而使人得到全面发展。现代美育与高中历史教育新目标的共通为高中历史美育的进行提供了可能性。
高中历史美育立足于现代美育的广义范畴,又包括了现代美育的狭义范畴,通过审美施教者的引导、控制,以直观、丰富的审美媒介为载体,经由审美受教者的创造性吸收,既实现历史教育的自身价值,又实现历史教育的审美价值,是工具性与目的性的高度统一。高中历史教育与现代美育功能的三大契合点是二者共存共融的基础,为高中历史美育的进行提供了可行性。而高中历史美育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历史美育的三要素(施教者、受教者、媒介)的生态式有机运行机制,这是高中历史美育得以进行的重要保证。高中历史美育实践的重点在于对历史美育内容的建构,即审美施教者应从人格美、教态美、书法美、语言美四方面建构自己的美;审美受教者要结合自己的审美心理特征、个性、兴趣等积极主动地参与,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创造性的吸收、积淀美;审美媒介充当了施教者和受教者互动互通的桥梁,它融直观、丰富、开放性于一体,结合传统教育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生动活泼的建构自己的美。此三者的共同作用使得现代美育视角下的高中历史美育内容得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