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新课改下中学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关键词:中学思想品德 问题 对策

  摘要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这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而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政治思想素质又是第一位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仅应该是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人,而且应该是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热爱祖国的建设者。因而,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其取得的成果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成果,而且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而影响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的发展。目前研究“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论文很多,但主要是从原有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入手,很少有人从新课改的角度来分析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这正是今天我们提高课改质量必须解决的。本文则从在新课改的实施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入手来分析,不仅涉及到原来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新课改的影响,更主要从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认识的不到位,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不适应、教育评价不合理、相关配套制度和设施落后等方面所导致与预期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和与部分专家、学生和学校领导的交流,重点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与配合,社会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多元化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调与配合入手,分析了新课改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文章分为七个部分,即从教师、学生、教材、评价体系、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按照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思路的模式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主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指出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和信心,在工作中又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导致在教师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上与新课改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师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新课程下的新的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通过接受继续教育和自学,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二部分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指出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的意识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在新课改中出现学生对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够,特别是将思想品德课所学的知识升华、内化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等方面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学生也应该接受新课改理念,并积极在观念和行动上融入新课改,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的素质的目的。与其它学科相比,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说,重要的不仅仅是学习理论,更重要的是把知识内化,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自觉指导自己的言行。
第三部分主要从教材的角度出发,新课改要求在使用统一教材的基础上,各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校本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但由于教材的编写要求教师必须既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又必须具备学科综合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编写者的时间和知识提出了挑战,再加之校本教材和社会实践活动可能与最终的考试关系不大,因而颇具特色的校本教材和社会实践活动并未落到实处。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上应体现规律性,反映时代性。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第四部分主要从评价体系的角度出发,由于目前仍处在新课改的起步阶段,比较科学的评价标准还未形成,再加之忽视了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特殊性,因而,传统的评价体系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学生考试成绩仍然是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的最重要指标。因此,教育评价主体、评价的指标也应当多元化,具有发展性。对学生学习评价,应重视对学生行为表现和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
第五部分主要从学校的角度出发,由于当前一些学校领导存在功利思想,认为德育见效不明显,对学校升学与考核没有多大影响。重智育轻德育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学校应当明白新时期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意义,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加强学校内的校本培训、教研,做到有内容、有系统,充分发掘学校资源,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第六部分主要从社会的角度出发,由于社会上仍然存在着思想品德课表面地位高,而实际地位低,有关部门和家长仍然以学生的升学率作为对学校的唯一评价标准,升学率的高低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实际利益,因而学校、学生重智育轻德育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社会应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对于素质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命线”意义,应该起到导航者的作用,为学生高尚品德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七部分主要从家庭的角度出发,由于许多家长把孩子能升上高一级重点学校作为判定孩子成材的标准,因而出现智能理解片面化、评价标准单一化,孩子的成绩仍然是家长要求的核心目标,甚至因害怕新课改影响成绩出现对新课改配合程度不高的情况。家庭应该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加强与学校的交流与合作。
在本文的论述过程中,笔者在以下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一是特别强调从教育评价体系的多元化、科学化入手来解决问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仅是分数的高低,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升华、内化,落实到自己的一言一行,而不是学习与言行“两张皮”。二是文章强调要积极探索建立学校、社会、家长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使学校、社会、家长在新课改中形成合力,才能实现新课改的宏伟目标,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综合能力。新课改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因而必须强调在各有侧重的基础上,做到协调统一。
当然,由于笔者的知识和能力的限制,而且新课改有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笔者对新课改中的许多问题可能还没有发现;同时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与评价历来是学校和社会所面临的一大难题,笔者的一些解决思路可能还很肤浅。比如新课改要求各个学校实施校本教材,但如何针对学生选择材料、如何处理校本教材与统编教材的关系,如何使教材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等方面,文章还比较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