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661教育经济与财政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需求的收入弹性
【答案】教育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教育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相对反应,以教育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表示,即教育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教育需求量的增长率/收入额的增长率。以
弹性系数,Q 代表需求量
,代表需求量的变动量,I 代表收入,
求收入弹性系数的一般表达式为:
2. 复杂劳动
【答案】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教育和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与“简单劳动”相对。在同样时间内,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创造较多的价值。因为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力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训练,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而具有较高的价值,也就能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因而,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的产品,在价值上等于若干个简单劳动的产品。复杂劳动折合成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中通过商品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自发形成的。把由教育与训练形成的复杂劳动折算成简单劳动,是计量教育经济效益通常采取的方法。
3. 师资结构
【答案】师资结构是指整个教师队伍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地区分布以及教师与学生比例等。师资结构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应符合教育发展的需求和教育内部发展规律的要求,否则就会出现失衡的现象,不利于教育的正常发展。
4. 教育产权
【答案】教育产权是教育范畴内的经济学概念,是指拥有举办教育机构财产的权利,即人们围绕着教育财产所结成的权利关系。从实际意义分析,教育产权主要是指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财产权,简称学校产权或教育组织和机构的财产权利;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则包括学校和教育机构财产的使用权、占有权、支配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教育产权的特征:①教育产权具有产业性和公益性特性。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若进入教育市场,表现出来的是产业性;学校若组成一个非营利性法人组织结构,不加入市场进行交易活动,则表现为共有或公有产权特性。②教育产权具有强制性和排他性。教育产权具有一定的法权形式,可得到法律和契约的保护。教育产权主体若属于私人产权,则具有明显的排他性;教育产权主体若为国家或集体公有产权,则具有排斥其
表示需求收入代表收入的变动量,则需
他人员侵占或分割的排他特性。
5. 教师劳动效率
【答案】教师劳动效率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在一定时间内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教师劳动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一名好的教师,应该通过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花费较少的劳动时间,同时也使学生花费较少的劳动时间,取得较大的教育成果。
6. 劳动力价值
【答案】劳动力价值是指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力价值包括: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③劳动力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动力价值取决于一国的经济文化水平、历史传统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维持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数量、构成是不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劳动力价值构成中,教育和训练费用所占比重在增大。
7. 教育体制
【答案】教育体制又称“教育管理体制”,是指国家组织和管理教育的形式、方法和制度的总称。构成要素包括:
①教育决策体系。涉及各级政府、学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决策权的划分和相互关系。 ②教育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体系。涉及教育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方式。
③教育调节体系。涉及教育决策实现的形式、方法和手段,协调各教育决策者的利益和目标。
④组织体系。涉及教育决策实现的组织系统,包括各教育机构、教育单位的职责分工和相互关系。
内容包括:各级各类教育及教育投资的管理体制,各级各类教育的人事、劳动、工资管理体制,物资设备和财务管理体制,招生、培养、分配和就业体制,等等。
教育体制的实质在于解决如何组织和管理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培养问题。是国民经济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受一国的经济、政治体制制约,随一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体制的变革、变化而调整和改革。大体分两种类型:一为集权制类型,如法国;二为分权制类型,如美国、加拿大。
8. 教育的私人成本
【答案】教育的私人成本也称个人教育成本、私人教育成本。它是指学生家庭和个人受教育所支付的全部费用,以及因上学而失去就业机会必须“放弃的收入”的部分。其包括的内容:学生家庭所支付的学费;学生家庭或本人所支付的书籍文具和其他杂费;学生家庭或本人所支付的在校住宿费、交通费以及生活差距费;学生已满劳动力年龄因上学而失去的收入部分。
二、简答题
9. 度量一国一定时期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对量指标是什么?度量教育经费在正规三级教育中的分配指标是什么?
【答案】(1)度量一国一定时期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对量指标是教育经费投入量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较而得出的,具体指标如下:
①教育经费投入及其增长与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总额这些指标的数值及增长率中的比重。
②政府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③政府教育事业费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④政府教育基本建设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⑤教育基本建设支出在基本建设总支出中的比重。
⑥按各级学校在校生计算的生均教育事业费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2)度量教育经费在正规三级教育中的分配,可有三种指标:
①总量结构指标,即各级教育投资在教育总投资中的份额。计算方法为:某级教育投资/全部教育投资×100%。
也可计算公共教育支出,计算公式为:某级公共教育支出/公共教育支出×100%。
②生均教育投资比例指标,即三级教育按在校生平均计算的生均教育投资比值。其计算方法为,以小学生或中学生生均教育投资为1,计算中学或大学生均教育投资为小学生的倍数。
③生均教育投资指数,即三级教育生均教育投资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计算方法为:某级生均教育投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0.简述教育的经营与开发问题。
【答案】(1)教育的经营问题
随着市场近经济的深入,可以用经营的方式来办学,可行性分析如下:
①承认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教育存在着市场,教育在社会选择性教育消费中进入市场,教育进入市场本身就必然使教育具有了经营性。
②教育是社会的重要资源,如何占有和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可以使教育获得利润,因为教育产业只要经营,就会大量吸收社会、家庭、个人对经营的消费资金,这样可以在教育的有效经营中,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解决教育投资不足的困境。
③在教育开发经营的过程中,国家将是教育收益的最大最终获得者,因此,教育经营将是教育得以发展的重要方式。教育经营所带来的利润,同教育的非营利性是不矛盾的。
④教育经营所获得利润,即收益,一般当作发展教育的基金,继续发展教育事业,不存在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的问题;其二,教育经营所获得的利润,一般不得超过银行的利率和国家债券的利率。这样基本就能保证教育非营利性特征。
(2)教育开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