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816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学之教育经济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财政性教育经费
【答案】财政性教育经费是指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资,这是教育投资的主要来源,也称主渠道。我国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国家财政预算内的教育事业经费;国家财政预算内的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国家政府各部门用于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国家各种专项资金用于教育的支出;国家财政偿还教育外资贷款的支出;国家财政其他预算内资金用于教育的支出;中央和地方政府机动财力用于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的费用。
2. 教育投资的使用结构
【答案】教育投资的使用结构亦称“教育投资使用比例”,即一国、一地区或一学校一定时期教育总投资中,教育事业费与教育基本建设投资之间,教育事业费中公用经费与人员经费之间,以及教育经费中工资、附加工资、福利费、人民助学金、业务费、设备费、公务费、修缮费、科研费等在总经费中的使用比例。它影响教育发展的数量与质量,影响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重要因素。主要取决于:①一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公用经费的比重越高,反之则越低。②教育投资存量大小。教育基建投资存量大,已有教育固定资产多,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公用经费比重则相对较小。③教育的级别(高等、中等、初等)与专业。一般而言,教育级别越高,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及公用经费比重越大。同一教育级别不同专业、系、科的教育,教育投资使用结构不尽相同。④教师与学生、教职员工与学生之间的比例,以及教师的工资水平等。
3.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答案】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指国民收入分配按其最终使用性质划分的积累资金与消费资金的比重及其内部构成,还包括按社会各阶层及社会集团划分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即它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
4. 教育需求
【答案】是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它是制约教育供给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教育供给”相对。按照教育需求主体划分,教育需求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教育社会需求和教育个人需求。就社会而言,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各类专门人才和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者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就个人和家庭而言,指个人和家庭为满足某种精神和物质需要,对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要求。前者由一定社会的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是制定教育发展计划的依据。后者受个人
精神充实的欲望、就业与收入的选择、家庭经济条件和对子女未来的期望等因素的影响,从宏观来看,亦受人口增长、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5. 师资结构
【答案】师资结构是指整个教师队伍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地区分布以及教师与学生比例等。师资结构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应符合教育发展的需求和教育内部发展规律的要求,否则就会出现失衡的现象,不利于教育的正常发展。
6. 教育的私人成本
【答案】教育的私人成本也称个人教育成本、私人教育成本。它是指学生家庭和个人受教育所支付的全部费用,以及因上学而失去就业机会必须“放弃的收入”的部分。其包括的内容:学生家庭所支付的学费;学生家庭或本人所支付的书籍文具和其他杂费;学生家庭或本人所支付的在校住宿费、交通费以及生活差距费;学生已满劳动力年龄因上学而失去的收入部分。
7. 教育投资经济效益
【答案】教育投资经济效益是指教育领域内的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做出数量上的对比。通俗地说,是把社会向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的国民收益,加以比较以后,以所得的国民收入去抵偿教育投资后还有余额,这个多余的数量就是教育投资经济效益。
8. 社会再生产理论
【答案】社会再生产理论是关于一切社会形态社会再生产过程及其规律的理论。法国古典经济学家、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和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过他们的再生产理论。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学派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再生产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所揭示的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投资的来源、形成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等,都以其社会再生产理论为理论依据。功能论学派的涂尔干、帕森斯、特纳等根据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教育的社会功能在于维持、再生并强化现存的社会结构与制度,论述了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也持此种理论。
二、简答题
9. 同工业经济相比较,知识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知识经济若从形态上讲,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主要角色;人力资本素质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知识经济若同工业经济相比,两者之间的
不同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1)动力不同:工业经济的推动力是蒸汽机、电气技术,知识经济的推动力是电子和信息革命。
(2)产业内容不同:工业经济主要是制造业;知识经济是制造业和服务业一体化,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支柱产业不同:农业——土地,工业——工厂,知识——科技园区。
(3)效率标准不同:工业经济为劳动生产率,知识经济为知识生产率。
(4)管理重点不同:工业经济管理重点为物质生产,知识经济为研究、开发、销售、职工培训。
(5)生产方式不同:工业经济为标准化、集巾化、专业化、社会化,即大批量、单一产品、一条生产线、刚性;知识经济为非标准化、分散化,即柔性强、小批量、多品种、高效率。
(6)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工业经济直接从事生产劳动力占80%; 知识经济直接从事生产工人占20%, 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却占80%以上。
(7)社会主体不同:工业时代,工人阶层为主体;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阶层为主体。 (8)分配方式不同:工业时代为“岗位工资制”,知识经济时代为“业绩付酬制”。
(9)经济学理论不同:工业经济以物质为基础,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
(10)投资持续周期不同:工业经济对自然界采掘、开发造成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知识经济,无形投资,可使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不会带来生态不平衡、环境污染等问题。
总之,知识、信息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本。这种资本同传统物质资本具有相同的属性,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同时,又是一种特殊资本,即它是惟一一种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消耗,并且不断增殖的、可以为全社会所共享的资本。知识在逐步取代传统资本的权力,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配力量。
10.教育消费的性质是什么?
【答案】教育消费是指人们对教育部门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消耗,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性质: (1)教育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消费
从消费经济学来看,教育消费应属于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类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教育消费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消费,是以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为前提的。一个国家居民教育消费的增加,可以说是其文明进步的象征,是从生存需求层次向发展需求层次提高,由温饱消费阶段向小康消费阶段过渡,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表现。
(2)教育消费是一种投资性消费
与居民生活中的其他消费不同,教育消费兼具投资和消费双重性质。一方面教育消费是家庭日常生活开支的一部分,体现为一种消耗性支出。人们为接受各级各类教育或培训支付了费用,同时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在享受教育服务所提供的特殊劳务,从而满足发展和提高需要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教育消费是一种对消费主体资格有基本要求的消费